Page 558 - 《鹿城区志》
P. 558
. 450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十九 水 利 . 451 .
距 1.7 米,井身为圆筒形,井水深达 6 米,水质还 径距达一尺,深有三丈之多,为温州二十八宿井之 南大道、西界为新村路、北界为人民路和黎明路。 增至 207 个,消火栓达 261 只,供水普及率从 1958
可饮用。 一。井身有一半被大岩石盖遮着,一半暴露,泉水 至 2003 年,自来水公司 3 座水厂的出厂水管都接 年的 35.3% 提高至 92%,人均日生活用水从 15.16
仙人井井在松台山顶上,又称“松台仙井”, 从岩石的岩隙里涌出,甘美可口。过去该井一直为 入该主环路。 升增加到 125.11 升。
又因山下有口八角井,这样形成上下相对,故又叫 远近居民所饮用,但自从有了自来水后,古井荒废,
住“上井”,为温州二十八宿井之一。井栏圆形, 只供洗用。 ܵ֡௫ഡḤḤḤḤḤḤḤ
为单块石凿成,高约 50 公分,井深 5 米左右。水 冽井井井在中山公园春草池边的积谷山下,为 1958 年 8 月通水时,市区给水范围限于闹市区
源从松台山岩缝涌出,水质较好。 温州二十八宿井之一。该井原为岩石井栏,井身很 和码头。1960 年,塘下坑水库库容增加,供水单位
府署井井坐落在东公廨 35 号巷口,为温州 大,井底积淀流沙,积谷山泉水从流沙处盈盈而出。 和居民集体户增至 272 家。1963 年,西山水厂二期
二十八宿井之一。该井为六角形的砖砌井栏,至今 清代,此井曾凿石题写“冽泉”二字,故人称冽井。 工程竣工后,从蝉街口至人民西路大南门增设一条
还可饮用。据说在明代,该井曾因保护不良被填塞。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被填塞,后由园林管 管径 400 毫米输水主管,供水站增至 87 个。1965 年,
后清朝重修府署大院时,准备在此开凿观鱼池发现 理部门重新开掘。 铺设县前头至小沙巷干管,供水至康乐坊以南,公
水源重建。 园路以北区域,改善飞霞南路和黎明路方面的供水
岩石井井在郭公山下,石板井栏成八角形状, ࡾඣඣ 状况。1970 年,于海坛山建成蓄水 1000 吨的高位
水池,提高东门、朔门码头一带水压。至 1973 年,
输水干管增至 35.9 公里,向东、向西扩大,供水街
巷增至 46 条(段),供水站、消火栓也成倍增加。
第二节节水厂建设
1974 年以来,制水能力不断提高,市区增设输水管
线和联络管,扩大供水面。同时,管线向东沿黎明
鹿城境内用水,主要有东向水厂和位于瓯海境 1996 年拆老厂,建 6 万吨 / 日水厂,至此制水能力 路延伸至杨府山;南自南塘街延伸至丽田南路,沿
内的西山水厂、旸岙水厂、浦东(新旸岙)水厂提供。 温瑞公路延伸至牛山;向西沿鹿城路延至太平岭。
至 1990 年底,干管延伸 19.87 公里,供水站先后 人民路一米直径水管铺设(1996 年) 孙守庄 / 摄
תཟඣӌḤḤ
位于吕浦河畔,1970 年兴建,取水于吕浦河,
1974年简易供水(一次过滤),1976年正式建成供水,
第四节节水质监护
日制水能力 2 万吨。1982 年 5 月 31 日,又在水厂
隔河对岸建净化厂房,取水于丽田河水心殿附近,
铺设引水管长 1.6 公里,1983 年建成投产,日供水 ඣჷٝ 质符合国家 GB5749 一 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能力增至 6 万吨。1995 年又建一座 6 万吨 / 日水厂, 东向水厂(2002 年) 孙守庄 / 1959 年 12 月 4 日,规定塘下坑、西岙为卫生 制水厂区内搞好绿化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防护地带,责成温州蜡纸厂、化学造纸厂、西山造 在直接从事制水工作人员中,建立健康档案,每
纸厂的废水需经处理后方可排入河道。1962 年 5 月 年体检一次,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调离制水岗位。
25 日,划定塘下坑水库及其汇水区 4.03 平方公里 安装供水管道及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冲
第三节节管道设施
范围为水源防护地带。以自来水厂取水点为中心, 洗和消毒,经对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式通水。
距离 1000 米以内的水域或西山河至浦河干河道以 自建供水设施和生产、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用户,
1957 年 12 月 31 日,温州市区开始输水管道铺 使用时间已久,管子结垢、腐蚀,必须扩大和更新。 及其两岸各 50 米范围内为水源防护地带;取水点 采取间接方式取水,严禁将管道直接与城市供水
设,至 1990 年,先后铺设管径 100 毫米以上各种 至 1990 年,更新改造管线计 24 条街巷,长 15.96 周围半径 100 米范围内为绝对保护区,并具体规定 管道相连接,防止水质污染。用户新建、扩建储
材料的输配水管总长 215.03 公里,形成供水网络, 公里,其中 18 条街巷原口径 150 毫米的换成 300 防护措施。 水池、屋顶水箱、水塔等二次供水设施,竣工时,
100 毫米以下的配水管遍及街巷。截至 2003 年底, 毫米以上,长11.78公里。广场路、五马街等9条(段) 1987 年 10 月,城内 78 家个体制革户企业停止 卫生部门通知供水企业参加验收、登记,经验收
市区输配水管全长达 1544.44 公里,排水管密度为 街巷的水管,敷设已 32 年,有待进一步更新。 生产,搬迁至藤桥下岸和仰义乡洞桥山制革基地集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按照《温州市自来水二
每 10.75 公里 / 公里。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部分街巷管道逐 中生产。两处的制革废水,均采取清污分流,经分 次供水设施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定期进
步得以更新,由市自来水公司管理的配水管网管材 级处理后排入瓯江。 行清洗、消毒,防止水质二次污染。至 2003 年,
ܵཌ۷ྍ 主要为铸铁管、钢管和预应力钢筋砼管。配水管网 1996 年,根据《温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供水企业做到依法为市民供水,保持城市供水的
随着供水能力提高,原来敷设的主管口径过小, 呈环状布置,其主环路东界为车站大道、南界为城 凡供水企业建立三级水质检测机构,确保供水水 水质安全,期间未出过由水质不合格引发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