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2 - 《鹿城区志》
P. 962

. 842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四十八 科学技术          . 843 .




              倭寇。清代(1644 ~ 1911),除私营业主打造商船、                     建筑结构以宫式为主,并采用简瓦。佛塔的建造,
              渔船外,温州还设有官营造船场,年造船定额 90 艘,                        更显示了境内建造技术的完善和精湛,如江心屿东
              已达相当规模。                                           塔、西塔,为唐宋时精品。
 第三节节手工业技术
                  建筑技术在西周至春秋,温州已出现一种原始                              明清两代,建筑类型逐渐增多,各种建筑采用
              构筑——由巨石抬筑而成的石棚墓,俗称抬石墓。                            斗拱连接,柱身加高,房屋空间扩大。清代建筑两
 境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有特色的陶器制  户”,这在宋代两浙路中是罕见的。元至正二十七  该墓墓盖由一巨石板而成,重达数吨。该石板还是  山面采用穿针式,而中间诸间用抬梁式,门台上额
 作。至商代(约前 1600 ~前 1028),制陶技术有所  年(1367),棉花传入温州种植。  从采石场搬运到墓地,并将其驾到支石上,说明先  及两侧,出现人物、花鸟走兽为题材的砖雕装饰。
 发展,所制陶瓷主要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  明代(1368 ~ 1644),境内手工业科学技术  民已掌握一定的运输和提升重物技术。  单体建筑出现九间,甚至十一间,还出现二进、三进,
 陶等。  有进一步发展,丝织技术成就尤为明显。著名的缂  建筑由简单逐步走向规整,汉晋之际,民居建              甚至五进各种形式群组。
 新石器晚期出土陶器上的篮纹、席纹,说明先  丝更为精美,“名遍东南,言衣者必资焉”。嘉靖  筑已出现扶梁式木结构。          其他建筑有石碑坊、木拱桥、石拱桥等,造型
 民懂得编篮织席。而陶制纺轮,则是原始捻线工具。  十六年(1537),德政坊(今县后巷)设有官营织染局,  唐代,温州佛教兴盛,梵宇林立,木砖石构建  气势雄伟,雕刻精美,有较高科学和艺术价值。
 瓯越祖先有原始编织技艺。  专营制造朝廷丝织用品。至清代,境内创办了蚕学馆,  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宋代,温州建筑营造的布局、
 至西汉(前206~公元8),制瓷技术有一定发展。  兼用中西诸法,传授饲蚕种桑技术,培养蚕桑人才,  造型、石刻及木砖石结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出土的西汉瓷器,胎骨厚实,色呈黄褐和青灰。东  发展蚕桑生产。民国时期,李毓蒙在小南门外创办“毓
 汉(25 ~ 220)晚期,瓯窑从烧制原始瓷进而能烧  蒙铁工厂”,生产弹棉机,使纺织业有了明显进步。
 青瓷和黑瓷。西晋(265 ~ 317)时,境内制瓷技术  温州漆器历史悠久。宋代温州漆器精湛的工艺
                                                  第五节节论著与医术
 进入成熟阶段,所制青瓷釉色淡青,晶莹润泽,被  水平号称全国第一。以金银、识文漆器最为精致,
 称为“东瓯缥瓷”,誉满海内。  远销海内外。
 唐代晚期至北宋,是瓯窑制瓷技术鼎盛时期,  境内雕塑历史可追溯到隋代,主要品种有玉、金、  据典籍记载,宋时已出现一批科技著作。有薛季  嘉橘录》。元时,有王与《无冤录》二卷,为古代法
 所制瓷器胎骨偏白,胎体趋薄,釉色淡青,晶莹如玉,  银、石、木、砖雕和瓯塑、泥塑等。隋唐宋元时期,  宣的《薛常州地理丛考》、王硕《简易方》、王执中《针  医典籍,朝鲜、日本引译做法医文献。
 并采用印、刻、划、绘装饰手法,纹饰繁缛多样。  大批卓越民间艺人运用圆雕与浮雕诸种技艺,留下  灸资生经》、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等,在地理、  明清两代,鹿城出现中医学术著作甚多,如项昕、
 纺织业在隋代(581 ~ 618)已有较大发展,境  不少传世珍宝。经明清至民国,雕塑技术有了进一  医学上有着重要作用。几部医书均已传到日本、朝鲜,  李启河、陈体芳等名医,均有医学论著问世。
 内“一年蚕四五熟”,妇女勤于纺织,有“夜浣纱  步提高,特别是瓯塑,更成为境内闻名世界的工艺品。  被视为“治病捷要珍本”。在园艺学上,韩彦直著有《永
 而旦成布者”,并利用天然植物染料,印染出面绿  境内造纸业在唐代已名闻全国,所造蠲纸,洁
 里白布。唐代(618 ~ 907),纺织技术提高,所织  白坚滑,制造此种纸需专门高超技艺。北宋时,每
 之布质量极佳,列为贡品。宋代“天下丝缕之供,  年向朝廷进贡蠲纸 500 张。南宋时,临安有专门贩
 已仰给东南”,温州已成为全国丝绸基地之一,生  卖蠲纸行业。元代,温州仍然盛产蠲纸,居东南第一。  ֻؽᅣᅣ॓࠯ܵ৘
 产出著名产品“克丝”(亦称刻丝、缂丝),这是  造纸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刻板印刷业的发展。
 当时一种名贵衣料。南宋后期,境内丝织业已出现“机  温州刻板印刷在北宋时已十分精良,活字印刷已在
                                                   第一节节管理机构



                  ੠Ӭ౵॓࿐࠯ඌ຾ჴ߶                                    系统先进集体。
 第四节节造船与建筑
                  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区科委”),                              པᆓaࢧ֡॓࠯Ϸ܄൩čܵ৘॓Ď
              1984 年成立。1994 年,鹿城区人民政府设专利管                           1993 年,黎明、城郊、仰义、南郊、双屿 5 个
 从出土的石、陶制成的网坠,证明境内先人已  宋初,全国官场造船 2961 艘,温州造 125 艘。到  理处,1990 年~ 1997 年,连续 8 年被评为省专利  乡(镇)政府先后配备科技专管员,负责辖区内科
 从事水上捕捉鱼蚌。春秋时(前 770 ~前 481)时,  天禧五年(1021),温州造运船 605 艘,还能建造  工作先进集体;1999 年列为全省首批专利执法试点  技工作。1998 年,全区 5 个乡(镇)政府、15 个
 已使用扁舟、轻舟等船只。  战船、漕船、出国使船、商船和游船。南宋温州造  单位。2002 年,区科委易名为区科学技术局。2003  街道办事处相继设立科技办公室或科技管理科,配
 至三国(220 ~ 265)时,温州造船技术有了  船技术有明显提高,已能利用“船样”(造船图纸)  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专利  备科技专管员,并由分管经济的副乡(镇)长、街
 重大发展,沿海设有船屯,建造船只,成为东南三  造船。元代(1279 ~ 1368),温州除打造漕船外,
 大造船中心之一。  还建造大批战船,渡海征讨爪哇。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温州已成中国船舶  明清时,温州造船业仍领先于国内。《明史》载:
 建造基地之一,唐太宗令建造大船,以征高丽。北  洪武元年(1368),驻扎在温州等地军卫,都设官
 营造船场,建造大船运粮。后又造远洋战船,以抗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