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0 - 《鹿城区志》
P. 960
. 840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四十八 科学技术 . 841 .
卷四十八 ֻ၂ᅣᅣؿᅚൎ
॓࿐ඌ 第一节节石器、铜铁器技术
境内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属 剑、戈、矛、镞、凿及小编钟等。战国(前 480 ~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为鹿城原始 前 222)中后期使用铁器,出土有铁镢、铁锸等。
五六千年前,境内先民初步掌握原始制造技术。春秋战国时,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相当水平。东汉始, 技术萌芽时期。 冶铸技术到了宋代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现存于
已知筑埭兴水利,以利农业生产。东晋时始植桑养蚕,纺纱织布,到唐时,所织之布被列为贡品。宋代的漆器、 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形制多 妙果寺的“济陀古钟”,便是当时的见证。到明时,
造船、造纸技术闻名全国。近代,把西方传入的科技应用于制茶、棉织、锯板、印刷、制皂、机械、乳品诸行业; 样,类型分明,有石犁、石斧、石刀、石镰等。这 不但有银矿开采和冶炼,城内设有官营弓箭局制造
农业方面设立实验性农场、办蚕学馆,设农科职业学校等。晚清,科技队伍开始形成。温州有一批知识分子编写、 些石器大多经过磨制而成,形制准确,刃部锋利。 兵器。民间冶炼、打铁更遍布城乡,为市民提供各
翻译出版代表西方科学文明的书籍,出洋留学、开设学堂培养科学人才,学习西方医学,兴办实业,聘用外 反映了这时期石器制作已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种生产和生活工具。
国技术人员,把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温州。在制茶、印刷、棉织、锯板、罐头、机械、电力、制革、制瓷、化工、 青铜器的出现,约在西周(前 1027 ~前 至清代时,出现了最早的机修作坊。民国时,
造纸、乳品等方面出现近代工业技术萌芽。农业科学亦有成就。 771)。境内出土有瓦体状铜锛、饰云雷纹铜礼器 创建了协和、鸿昌及毓蒙铁工厂等 47 家,从事人
民国时期,温州棉织、机械、轻工等工业技术已有初步发展,出现了半机械化设备。20 世纪 40 年代,棉织、 残件等。春秋时,冶铸技术有进一步发展,出土有 员达千人,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丝绸、轻工、制药、机械领域科学技术有所发展,使用电力和木炭发动机的工厂增多。其时有一所浙江高级
工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工作有更快发展。1956 年,温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8 年~ 1960 年,
第二节节农、渔、桑业技术
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先后建立,一些科研机构亦相继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深入开展,使企业手工生产状况得到改
进。“文化大革命”中,科技工作受到冲击,市科委被撤销,70 年代中期,重新恢复。在 1978 年全国科学 境内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穿孔石斧、三角形石犁、 成为温州粮仓。这些水利工程的勘察、设计、开凿
大会和次年全省科学大会上,温州有 20 余项科技成果获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有科研机构先后 阶梯形石锛和耘田器的出土,标志着先民已初步掌 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扩建与改建,科技社团相继恢复与发展,群众性科技活动普遍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出现 握最原始的农业生产知识及对野生植物生长规律、 境内柑橘大面积种植,唐时已列为贡品。南宋
许多新产品和新的工业门类,使市区工业产品、技术结构发生变化。 季节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出土的箭镞,以及石、 知州韩彦直特为温州柑橘写下《永嘉橘录》一书,
1984 年鹿城建区后,区科委和街道、乡镇科技管理机构、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及各种科技社团相继成 陶制成的网坠,说明先人在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 除给柑橘分类外,还记载育苗、嫁接、栽培、治虫、
立。科教兴区、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引进等政策的落实,使全区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1995 年,鹿 使用弓箭、渔网,捕捉野兽和鱼蚌,这也反映了先 采摘、贮藏等技术。此书为世界上最早一部有关柑
城区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和发展了一批高新 民对弹力和箭镞飞行有一定的认识。 橘的专著。
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和环境保护及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初步形成规模。 早在周代,瓯越人已知“积沙成城,以捍潮势, 明初,颁发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
1987 年~ 2003 年,全区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 1975 项,其中列入国家与省级计划项目有 353 项, 亭民取咸潮脱沙”,晒卤而成盐,制盐技术的出现, 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政令,农业生产技术
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分别为 30 项、76 项。全区授权专利 3863 项,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科技进 改善了先民的生活。 有显著提高。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浚建河
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促使农业水利的建设。 道,沿海塘田得到开发。嘉靖十四年(1535),永
据现有资料,境内最早筑埭,约始于东汉(25 ~ 嘉尹李丕显率民治水筑埭,数十万亩农田受益。清
220)末年。瓯江的治理,约为西晋太康年间(280 初,采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农业
~289)。到唐宋两代,境内农田水利工程已初具规模。 生产技术的发展。
主要在沿江修筑塘、埭、堤、岸等工程,扩大农田 民国时,建立以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品
灌溉面积,抗洪排涝。唐贞元年间(785 ~ 805), 种为宗旨的农事试验场、林业推广所,指导农民更
刺史路应“命民筑堤”。会昌四年(844),刺史韦 新农技、使用良种,使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发展。
庸率民浚治会昌湖,修建堤塘。唐宋两朝,还开挖 除农业外,境内蚕桑业起源甚早,业者创造了
疏浚城区至瑞安等地的主干塘河百余里,塘河两岸 高超的养蚕育种技术。距今 1600 年前的东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