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8 - 《鹿城区志》
P. 988

. 86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四十九 文化艺术          . 869 .








 第六节章儿童文学章寓言                                        第二节章谚章语




 鹿城儿童文学创作成绩斐然,尤以寓言为最。  锦》、《中国古代寓言精选》、《1988 年中国寓言  谚语来自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和生产  族勤劳勇敢、勤俭持家的作风,如“不怕事干难,
 金江作有《白头翁的故事》、《寓言新作 100 篇》等,  选》。徐强华作有《黄莺和鹦鹉》、《泥人王》等。  实践中的集体创作。在广泛的流传中又不断丰富,  只怕手足懒”,“要取经,不怕西天路远;要天地,
 达 40 余种。《乌鸦兄弟》、《狐狸的“真理”》、  瞿光辉作有《种子学校》和《老驴推磨》(与金江  不断完善,每当社会上新生事物的出现,就有产生  不怕北山土硬”等;有表现劳动人民注重道德修养,
 《寓言百篇》、《猫的画像》等,先后获全国与浙  合作)。吴树敬、吴树逊作有《乔装打扮的土狼》。  总结这一事物的新谚语。民间言语是人们精神心态  鞭挞与嘲讽各种丑恶现象的,如“钱财如粪土,人
 江省儿童文学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现代寓言集  的记录,它表现了不同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伦                 格值千金”、“不怕虎生三张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理道德、思维方法。                                         等;还有表达劳动人民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倡导发
                  鹿城谚语是用温州方言讲的,它向来为人们所                          奋学习,刻苦磨炼的思想,如“不怕人穷,就怕志
              珍视,具有思想倾向比较健康、语言比较完整、地                            短”、“灯不拨不明,人不学不灵”等。
 ֻ೘ᅣᅣ૶ࡗ໓࿐     方特征比较明显等特点。其内容有反映昔时尖锐的                                大多数谚语都押上韵,通俗好念。同时,谚语

              阶级对立,劳动人民坚持团结、敢于斗争的精神,                            还采用多种修饰方法,使之更加达意传情。也有更
              如“若向财主家门求,砻糠打出三斤油”、“土帮                            多的是采用夸张手法。此外,双关借代等辞格也成
 鹿城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地方特色浓郁。1987  录民间故事 199 个,歌谣 138 首,谚语、俚语 1528
              土成墙,穷帮穷成王”等;有表现劳动人民对祖国                            为谚语所广泛采用。鹿城谚语可分时政、事理、修养、
 年,成立鹿城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采风人  条,撰成《鹿城区民间文学集成卷》。
              家乡的深厚感情,如“水流千里归大海,树高千尺                            社交、生活、乡土、经济、自然等 8 大类。
 员,在全区城乡广泛开展普查工作。历时年余,采
              总有根”、“一寸国土一寸金”等;有体现中华民




 第一节章民间故事
                                                第三节章俗语    歇后语


 鹿城,民间故事的蕴藏是极其丰富,早在 20  在鹿城,寺庙、风景点都有绚丽的传说,流传
                  俗语、歇后语也属熟语,堪称谚语的孪生兄弟,                         后语只是描述事物与行为的特点、状态和性质,并
 世纪 30 年代,就出版了不少民间故事的专集。众  十分广泛。生活故事经劳动人民、民间艺人创作、
              容易相混,且无不交叉。在民间长期使用中,有些                            须借助语言环境,贯通上下文,才有完整的句意。
 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多次选择某些故事圈,进行小  润饰、加工,都富有情趣。20 世纪中后期,还出现
              俗语的语句被变动,有些由此事此义被引申、推衍                            尤以歇后语为例,往往是上下二句构成承上启下,
 规模采风,采集到一批民间故事的口头作品。旧鹿  了黄银洪、李永桃、林永森等一批半专业化的民间
              为彼事彼义,因之多生对其含意的多种理解。但俗                            以上求下的特点如“瞠瞠人吃馄饨——心中有数”,
 城,街巷如织,而这些街巷跟文人名士、趣闻韵事、  故事家。他们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用幽默风趣的方
              语、歇后语也有一定的区别。谚语大多具有经验性                           “阎罗王出告示——鬼话连篇”,似乎民间谜语形式,
 骊歌悲剧等扭结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  言向听众讲述,深受欢迎。其中《钟馗借银》、《夫
              和哲理性,语意清晰完整,可单独使用。俗语、歇                            讽刺性强,设喻生动,形象鲜明,更为人们口语中
 的传说故事。而这些故事比较古老,其中五马街、  妻求雨》、《阎王改寿》、《黄昌借妻》等故事既
 金锁匙巷、双莲桥、窦妇桥、花柳塘等故事,虽在  有一定的哲理性,又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流传中诸多变异,但仍可以从中领略到东瓯古城的  1987年,通过开展民间文学集成普查入编的《中
 风貌。  国民间文学集成鹿城区卷》,主要有俗语故事、幻                        第四节章俚章语
 民间故事的绚丽多彩,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富  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传说故事
 于联想,即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物为出发点,  中又有地名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天象传说、人物
                  俚语是民间熟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因此                          富祖国的语言宝库。然而,在流传的过程中,某些
 展开联想,去捕捉其他人和事物,作为故事产品的  传说、民间工艺品及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和动植
              也决定了它的通用面狭窄,往往于同一方言小区。                            方言词常因异地而变换,但并不影响俚语的蕴含和
 原辅材料。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作传  物传说等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喻意。
 统,运用附会、夸张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大多  2003 年,根据全国民间文学抢救保护工程的开
              人口流动性的逐渐增多,鹿城俚语也随着从其产生                                鹿城俚语多为短语或残缺句,作为句子的一个
 数的民间故事传说具有超越时空、虚实结合、形异  展,作为浙江省的试点县,又着手开展新一轮普查,
              地陆续外传。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动、准确、形象等                            部分,依附某语言环境来表达意识。俚语使用时每
 神化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的各地俚语精品被选入各种词典或用于各                            每隐去下文(解体),单以上文(喻体)表示意识。
              地报刊文章后,更是不胫而走,越传越广,不断丰                            在语海里,它的蕴藏量十分丰富,其艺术特色也相
                                                                当突出。形喻与意譬。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