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1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761
附 录
活动 , 巩固创建成果 , 继续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 化 、 校园文化 、 企业文化 、 社区文化和新型生育文
建工作 。 深化 “ 双建设 、 双整治 ” 活动 , 加快学习 化 , 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 突出海岛文化特
型机关 、 学习型社区 、 学习型企业 、 学习型村镇 、 色 , 加快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建设 , 做强做大 “ 百岛
学习型家庭建设 , 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 大力开 之夜 ” 激情演绎广场活动 , 进一步增添文化亮点 。
展诚信教育 , 加快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 建设 “ 信用 精心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作 , 大力倡导群众
洞头 ”。 自编自演 、 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 不断推出体现
3. 文化保护工程 。 加强对物质和非物质遗 时代精神 、 反映现实生活 、 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
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 坚持保护为主 、 合理利用的 力作 , 努力以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城乡居民多
原则 。 加大对九亩区遗址 、 妈祖庙 、 民国时期的 元化的文化需求 。 抓好基层特色文化建设 , 发展
街区民居 、 馆藏文物等遗址 、 遗存的维修和保护 壮大基层文艺团队 , 积极推进电影放映 、 文艺活
力度 。 挖掘富有海岛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 构建 动等大众文化进农村 、 进社区 , 满足人民群众尤
洞头民间艺术资源保护 、 宣传推广体系 。 深入开 其是渔农村群众 、 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
展洞头海洋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整理 , 梳理民间 6. 文化旅游工程 。 按照 “ 高起点 、 大手笔 、
文化发展脉络 , 对一批富有海岛民间文化特色的 出精品 ” 的要求 , 充分发挥旅游规划的龙头作用 ,
项目进行开发利用 。 整合资源 , 建设精品 , 提炼形象 , 打响品牌 。 主攻
4. 文化阵地工程 。 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建 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 , 深入挖掘全县蕴藏丰富的
设 , 充分发挥图书馆 、 文化馆 、 档案馆 、 文化广场 、 人文资源 , 做足旅游开发与宗教文化 、 海防军事
青少年活动中心 、 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 文化 、 民俗文化 、 体育文化 、 历史遗址遗迹结合文
功能和作用 , 提高文化设施共享性 。 建设一批标 章 , 不断提升旅游文化的吸引力 。 打造和树立
志性的文化设施 , 如文化中心 、 广播电视中心 、 体 “ 海霞 ”、“ 渔家乐 ” 品牌 , 继续做好 “ 渔家乐 ” 民俗
育馆 、 海洋博物馆 、 妈祖文化主题公园等 。 深入 风情旅游节活动 , 积极建设或续建洞头 “ 海霞 ” 基
开展 “ 镇六村五 ” 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 村要有文化 地和 “ 渔家乐 ” 后方基地 。 坚持实施 “ 区域联合 、
活动室 , 规模企业要有文化活动场所 , 城镇社区 产品整合 ” 战略 , 全力推进 “ 山 — 江 — 海 ” 温州旅
要有休闲健身场所等 ,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 、 设施 游金三角 , 加强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 。 加快旅游
完善 、 功能健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 通过五年努 配套体系建设 ,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景区旅游网络
力 , 培养一批文化示范村 、 文化示范社区 , 争取 建设 。 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 既要发展旅游
80% 以上的乡镇成为 “ 东海明珠 ” 和 “ 金海岸文化 业 , 又要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 。 充分利用各种宣
工程 ”。 加强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 以广播电视 、 互 传媒介 , 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宣传 , 抓好重点市场
联网为重点 , 实现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 的宣传促销工作 。
转换 , 全力开展广播电视 “ 双向网 ” 建设 , 通过五 7. 科教发展工程 。 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
年的努力 , 完成温州至洞头的数字网络和节目的 业 。 以优质 、 均衡 、 和谐为主题 , 坚持教育为人民
联网 , 全县行政村及 20 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有线 服务的宗旨 ,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 优化教育结构 ,
广播电视 “ 村村通 ”; 增强互联网新闻网站建设和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加大教育投入 , 全面推进素
管理力度 , 加快洞头新闻网的建设步伐 , 掌握网 质教育 ,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巩固教育强县成
络引导的主动权 , 形成网上正面宣传的强势 , 实 果 , 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 15 年教育 , 促进各
现文化传播网络化 、 文化服务信息化 。 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 ,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 二
5. 文化繁荣工程 。 积极探索基层文化活动 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 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
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 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广场文 识 ,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