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8

·18·      卷一    地 理 志

             当时申叙缘由,以为水冲石塌所致,然往时陈迹,后来犹可想象,冲塌决无如此之多,安
             知非疆界日蹙而粮赋犹虚加承袭耶?是以开化县界及地籍,宜随时加以注意,纠正而厘定

             之。姑就所见,供参考。壮甫识。
                  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奉内政部通令,各省市县政府筹办划区及厘定县界
             计勘定县界如下:

                  东乡以桂岩乡二都郑家河西山坑庄紫金山脚水坑直出联桥为界,河东至本
             县二都界首庄捣铁坞水坑直出木桥与常山为界。
                  东北开化之月坵村与遂安交界;以后山湾涧与原有界线相联作一线,向北
             行以涧为界;至山脚折向东北,以山脚为界;至鱼羊坞山涧折向南,以涧为界;
             至涧水口折向东北,以溪为界;至余婆坞涧水口,折向西北,以涧为界。
                  南至本县上界首村张家样山土弄脊,有天然分水与常山为界。
                  西南同有乡二十七都协群村河以南,至上花山界首大坞水沟直出为界,河
             以北至石林庵后包狮坞水沟直出,与江西玉山县为界。
                  西至溪源乡二十都白沙关原有界牌,在上关下,下关上,一株大樟树下,
             与江西德兴县为界;又西至协和乡十九都茗川庄,与德兴之大赡材为界,立有

             界碑。
                  按:以上均从民国十八年四月起,至二十七年九月止,开化县政府筹办划区及厘定县
             界档案中录出,其余各处县界因七七事变骤起,均未勘定,照旧县界管辖。
                  面积:二十年五月,奉浙江民政厅代电通知,根据陆军测量局调查,开化
             全县面积为六千五百五十五方里。



                                             三、乡 镇



                  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本
             县设治之初,肇分七乡,曰开源、金水、玉山、崇化、石门、龙山、云台。元
             时,改乡为都,是否即今三十六都之数,无从查考。就历来府县各志所载,只
             知有七乡也。至为里若干,《雍正志》所载,十有八里,《光绪志》则为十七,

             又名称互异,是否元时之旧,已不可知。图,则全县一百四十有二《雍正志》于十
             二都少一图,系顺治九年划分,因革除里役而编审粮赋故也。嗣后奉命并为百图,
             而地方司牧因旧图相沿已久,期于便民,迄于光绪之时,未之有改见雍正、乾隆、
             光绪三志。若镇之名,未设县以前,见于竹林张氏谱牒者,在唐穆宗长庆三年,
             有元和进士张成业,由祁门至金华,迁居常山之松阳镇,即今开化之音铿也。
             现时马金、华埠二镇,马金得名最早。据《程氏宗谱》,歙州程陶兼领马金岭防
             拓,时在唐之末年。华埠先名市杨廷望府志,而后名镇查各姓谱牒,明以前未有华埠之名。
             至《雍正志》则马金、华埠二镇并列矣。今据《光绪志》,将各乡镇里图及各都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