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9 - 莲都区志
P. 359

第七编 水 利                                      · 311  ·


                     1978年8—12月,旱120天,受灾7666.7公顷。
                     1979年,秋冬旱124天,受灾8600公顷。
                     1983年7—8月,旱灾,受灾333.3公顷。

                     1985年3—7月,旱灾,受灾4200公顷。
                     1986年7—8月,旱灾,成灾9100公顷。
                     1990年6月中旬后,旱灾,受灾10000公顷。
                     1994年6月24日—7月10日和7月20日—8月19日,两次旱灾,受旱面积3260公顷,人、

                 畜发生饮水困难,小山塘断水,小(二)型水库80%蓄水不足,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投入
                 抗旱经费77万元。
                     1995年7月至9月10日,晴热无雨59天,气温高于35℃以上达52天,月上旬连续高温,
                                                                                         9
                 旬平均温度39.4℃,最高达41.3℃。受旱灾面积9100公顷,绝收1133公顷,减产粮食10270
                 吨,有64个自然村1.84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损失达1580万元。

                     1996年,入汛后降雨甚少,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空梅。水库蓄水仅占33%左右。5月20日,
                 始出现旱情。7月8日,旱情继续发展,分布在巨溪、太平、泄川、郑地,峰源等乡镇。受旱面积
                 4693.3公顷,40余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968.6万元,减产粮食5490吨。
                                                5
                     1997 年上半年,降雨偏少,月比常年偏少 118 毫米,长期少雨给山区带来了严重干旱,
                 全市受旱3573公顷,79个村人、畜饮水困难。
                     1998年6月下旬,进入了高温晴热天气,旱情日趋严重,其中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峰
                 源、郑地等地为重灾区,18 个自然村缺水,农作物受旱 5426.7 公顷,8100 人用水困难,直接
                 损失1081.71万元。
                     2003年6—8月,连续干旱时间长,降雨少,气温高,月31日达43.2℃,创历史最高纪录,
                                                                       7
                 农作物受旱179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工业)达1.46亿元,69个建制村,.2万人发生饮
                                                                                            3
                 用水困难。


                                              第二节          组织指挥体系



                     清嘉庆十九年(1814),千把诸职除碧湖镇要汛永驻防守,其余或驻郡或驻汛,均以一年
                 交替,汛兵碧湖31名,沙溪5名,十八都6名等。遇到严重的灾害,百姓只有乞求天神,束手无
                 策,流离失所,而地方官府或朝廷也只是下派官员巡视,发放些赈粮,以工代赈修建被毁水利

                 工程等,基本上是官汛结合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汛抗旱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建立健
                 全各级各部门的防汛组织,形成完整的防汛防旱组织体系。1952年7月19日,丽水县政府发
                 文成立了由县长为指挥的县防汛指挥部,作为县政府防汛防旱指挥的权力机构。此后,防汛

                 指挥机构不断健全。指挥部设指挥 1 名(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副职担任),副指挥若干
                 人,县政府办公室、县人武部、水利、公安、气象、经贸、财政、交通、民政、农业、卫生、邮电、电
                 力、统计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水行政主管
                 部门领导兼任,并由水利局配备专职副主任和办公人员,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处理日常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