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7 - 莲都区志
P. 507
第十编 工 业 · 459 ·
年起,经过互助合作活动,建立了铁业、木器、棉棕、竹器、服装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小
组)。1953—1956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丽水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并逐
步实行计划经济。到1957年底,地方国营企业有丽水印刷厂、丽水新建盒片厂、丽水酒厂,公
私合营有丽水棉织厂、丽水火柴梗片厂、丽水化工厂、丽水铁工厂,还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4
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17个,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20个,主要行业有铁业、木器、棉棕、
服装、水作、造船、制鞋、纸伞等。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03万元,比1949年增长2.8倍,
每年递增18.60%。1958年,伞斗、伞柄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小组)从温州迁入丽水。
1958—1965 年 ,工
业经济处于徘徊、调整
期。其间,新建了羽绒
厂、细菌肥料厂、自来水
厂。从海宁迁进了电池
厂,铁工厂改名为丽水
动力机厂,碧湖两盒片
民国燧昌火柴公司括苍牌火柴 丽水燧昌火柴公司钟离牌火柴
厂合并为丽水火柴厂,
城关镇还办起了竹筷、草席、花边等街道工厂。这期间,由于受“大办工业”的“左”倾思潮影
响,加上规划建设瓯江水电站,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丽水工业迭受挫折,几经起落,发展
速度大为减退。经三年调整,到 1965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恢复到 998 万元,比 1957 年下降
0.5%。其中手工业恢复到合作工厂4户、合作社25户,合作小组3个,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国民
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左右。
1966—1978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局势动荡。这一时期的前几年,在建设“小三线”和
“支援山区建设”的方针推动下,新建的工业企业有通用厂、油泵厂、电机厂、机床厂、毛巾厂、
棉织厂、化工厂、农药厂、糠醛厂、细菌肥料厂、无线电厂、砩矿、水泥厂、焦化厂、蔡坑煤矿等
16 家工业企业;二轻局系统改建和扩建了工具厂、晶体管厂、玻纤厂、五金厂、金笔厂、塑料
厂、工农机械厂、纸箱厂、制钉厂、皮革橡胶厂、碧湖农机厂等。1972年,焦化厂并入水泥厂,
1973年蔡坑煤矿停办。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工业生产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使本来可以更快
发展的工业经济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全市工业总产值1975年已达3393万元,1976年又退
到3001万元。其中,工业局系统1974年亏损50万元,1975年亏损137万元,1976年亏损144
万元,1976年税利合计还要国家补贴58万元。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工业企业进行恢复
性整顿,1977 年又新建了缫丝厂,通用厂并入油嘴油泵厂,二轻工农机械厂并入农机厂。
1978 年,原地属化肥厂、毛巾厂、机床厂下放为县属企业。1978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6211 万
元,比1976年增长106%。
1979—1988年,为工业企业改革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企业在进行
恢复性、建设性整顿,开展了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丽水县(市)工
业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79年,细菌肥料厂改为罐
头厂。1981年,农药厂并入啤酒厂。1983年,新建建材厂。1988年,新建轻质建材厂。1985
年,开始筹建处州针织厂、丽水棉麻纺织厂。1985年3月,动力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