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自然灾异志
P. 124

恰遭遇冷空气南下,往往造成连续性特大暴雨,如1963年第12号台风,鄞县画龙水文站24


                                小时雨量519.0 毫米,3 天雨量732.9 毫米,全省降水200 毫米以上覆盖面积5.5 万平方



                                千米。


                                         东风波天气孕生的热带云团暴雨,主要落区在沿海地带,特点是历时短、范围小、强度大,



                                且多发生于夜间。典型事例有1988年7月30日浙东特大暴雨,持续过程仅14个~16个小



                                 时,其中12小时最大单站雨量477.2毫米(宁海县里加坑站),过程最大单站雨量524.0毫米


                                 (宁海县马岙站),降水200毫米以上覆盖面积4700平方千米,暴雨主要落区在凫溪、白溪、曹



                                娥江和奉化江上游。


                                         强对流暴雨主要为午后热雷雨,呈局地性,一般历时3个小时以内,最大1小时单站雨量



                                可达100毫米,最大3小时可达150毫米~200毫米,极易引发小流域洪涝灾害。





                                          ( 三)地形性暴雨





                                         凡有利于低层富含水汽流辐合抬升作用的地形结构,皆存在降水的地形性增幅效应,雨



                                量增值视气流运动自数成至数倍不等(参阅本志第一章第三节“一、地形性台风降水”)。全省


                                多山地丘陵,地貌形态复杂,暴雨天气过程中,地形性降水增幅明显,尤以安吉县天荒坪山区



                                为显例。天荒坪位天目山区,居西苕溪源头区域,河谷深邃,地形大势朝向太湖开口,为一汇


                                集并逐级抬升东北气流的典型畚斗状地形(见图5-3-1-1)。据1974—1997年对天荒坪、安吉、



                                湖州3个测站的降水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天荒坪21例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地形性降水量增



                                 幅平均为山麓带安吉的3.3倍、平原湖州的5.4倍。比如,1988年8月8日天荒坪出现特大


                                暴雨,安吉为暴雨,而湖州仅为大雨(见表5-3-1-2)
























































                                        图5-3-1-1  湖州市天荒坪地形性暴雨示意图(李法然等《天荒坪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的成因分析》,

                                《浙江气象科技》第21卷第1期)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