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龙港镇志2009
P. 46
- 4 - 龙港镇志
3206 人。 全镇在园幼儿 12188 人,在托幼儿 1569 人,幼教人员 1189 人。 全镇学校占地
面积 8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6 万平方米。
龙港商业繁荣。 早在明时,境内已有“白沙市”之称。 从缪家桥至象岗的“十里白沙
半爿街”,民房、商店、客栈、饭铺沿河单向而建。 村村有店铺,户户搭凉篷,涨潮后凉篷
下处处卖鲜鱼,人来客往陆续不断。 而境内商业市场的出现始于清代。 自清至民国,海
产品、食盐、土布、肉猪等相继进入交易市场,有的还销往外地。 民国初期,方岩、江口、
下埠和稍后的缪家桥、湖前已形成商业村街。 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网点增加,市场交易
渐趋活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逐步形成市场主体多元
化、商品流通多渠道的格局。 建镇后县属商业、物资、供销合作系统及其他商贸范畴的
公司、企业先后在镇内设立经营机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相继建立了小商品市场、农
贸市场及各种专业市场,出现了新兴的商业街或商业区。 1990 年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步伐加快,龙港商业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 1996 年
后,国营、供销、集体商业企业和餐饮服务业陆续改制,相继退出商品流通与服务领域;
私营个体商业日益繁荣,餐饮服务业蓬勃发展;国内外连锁店相继进港,新兴行业犹如
雨后春笋般出现。 商业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逐步趋向现代化市场。 2009 年底,全
镇各类商业企业和网点 8777 家,其中批发零售商业企业 411 家;餐饮企业 4563 家;旅
店宾馆 118 家;其他服务企业 9651 家。 农贸市场 13 个,工业品市场 8 个,房地产市场 1
个。 社会商品批发零售额 990256 万元。
龙港交通便捷。 龙港北背鳌江,东濒东海。 明清时期已有海上运输船舶往返瑞安、
温州、霞关和福建沙埕一带港口;内陆为冲积平原,河网纵横,宋时就有水上木船客货
运输;陆上为石板小路连接境内外,出行靠徒步,货运仗肩挑。 长期以来,内河和海上的
运载工具落后,码头设施简陋。 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流和物流大量增加,深感改
善交通状况是当务之急。 建镇后,加速公路建设步伐,完善港口码头设施,更新运载工
具,水陆交通逐渐形成网络。 如今,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海上出鳌江港北上可至宁波、上
海及长江沿岸各大商埠,南下可达福州、厦门、广州和海南港口;陆上过龙港大桥与 104
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相接,通往全国各地;温福铁路穿越龙港,过瓯南大桥直抵温福铁
路鳌江站只需 15 分钟。 境内公路辐射龙(港)灵(溪)、龙(港)宜(山)、龙(港)钱(库)、龙
(港)舥(艚)、龙(港)湖(前)、龙(港)金(乡)大道等线路。 至 2009 年,全镇有县、乡、村公
路 53 条,总里程 107.962 公里,村村通汽车;沿海码头 37 个,外海货运企业 4 家,船舶
86 艘计 81566 吨位;主要内河航道 3 条,总长 60.4 公里。 加快道路网络建设,初步构建
“ 六纵六横”的城镇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龙港邮电发展迅速。早在清顺治三年(1645),为传递官府公文,沿袭明代每 10 里设
1 铺,俗称“急递铺”的体制,并实行铺司兵制度。 境内江口为仙口分路至蒲门所驿道 17
个铺之一,配司兵 3 名。 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裁撤,一切公私邮件均交邮局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