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242
·17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规划实施管理 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县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着手清理城区建设的无序状态。根据村镇摸底的情况及群众意见,经过大量的调
查、核实,规划管理部门于1986年会同壶山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清理,查处了一批违法
违章建筑。拆除51户,没收3户,收取造地费及罚款17.14万元。这一阶段用地清理工作,扼制了几年
来城区随意建房行为,纠正了城区私自占地建设不正之风。1986年11月18日,城乡建设部领导在省、
市建设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武义考察,对武义县城的建设工作给予较高评价。
1991年5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成立。1992年11月1日,建设部发布《城建监察规定》,由城建监
察队伍对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实行监察。1994年3月,县城建管理监察队更名县城监察大
队,并实施城乡建设的监察工作。
表4-2 1995年~2005年城建监察行政执法情况表
发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立案查处违法建设 结案 跟踪监察 拆除违章建筑
年份
(份) (件) (件) (户) (平方米)
1995 69 38 11 176
1996 118 45 36 499
1997 38 34 32
1998 150 202 134
1999 121 66 40 1766
2000 124 52 34 399 100
2001 115 189 86 951
2002 70 240 120 1895
2003 80 116 106 637
2004 60 226 202 2700
2005 55 247 172 1251
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
城区道路
至1986年,老城区混凝土路面主要街道有:壶山街、解放街、溪南街、熟溪北路、城东路、新兴
路、城脚路、西门路等,街道总长11195米,道路面积16.60万平方米。
熟溪北路中段、新兴路路口至酒厂段、城东路、溪南街壶山桥至体育馆段、环城南路樟树脚以东
段、城脚路东段、西门路(解放街至马铃地段)等,在80年代~90年代分阶段建成或延伸。1992年,
县前片拆建,建县前街。1996年,壶山下街拓宽改造,改变了延续1300年的历史旧貌。同年,解放南
街东侧拓宽改造。至1996年年底,武义城区除文物保护所需而保留壶山上街和原横街外,都进行了修
建、拓宽或改造,并新建了周边的一些主街道,形成老城区的道路网络。
1992年7月开始,根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东北部(时称县后畈)由武义经济开发区开发
建设。设计道路框架为武阳路、温泉路,并在新老城区交接部由城建部门建东升路。至1997年,武阳
路、温泉路、东升路基本建成,使武义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至1998年,城区道路设施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慢车道、人行道、绿化隔离、行道树带等道路
设施逐步完善。主干道之间的一些街道及大居民区内的街道,如北岭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