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7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237
第六章 矿产 ·169·
论荒料率64.83%,荒料块度大于0.71立方米,占62.95%,推断矿石量为40.55万立方米,荒料量24.29万
立方米。
辉绿玄武岩 位于柳城镇南郊0.5千米处的西溪南岸,分布面积34500平方米,南北长230米,东西宽
150米,推断荒料7.76万立方米,色纯黑,质优者用于工艺雕刻,碎石为当前高速公路铺石最佳碎石料。
建筑基础石料 大面积分布于武义至宣平断陷盆地四周的火山岩层中,以凝灰岩、粗玄岩最佳,分
布范围最广。累计探明储量2592.21万立方米,其次为盆地内部的玄武岩和沙砾岩,樊岭粗玄岩储量最
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建筑河沙 广泛分布于钱塘、瓯江两大水系干流和支流两岸的河滩中,系由水流冲积而成。近年县
人民政府为保护耕地和河道的安全,已责成县国土、水务部门实行规范管理。
砖用黏土 砖用黏土原采自农田底层亚黏土,后改用广泛出露于丘陵地带的玄武岩风化的红黏土。
境内主要分布于履坦镇的茶山、郭塘,壶山街道的北缸窑、西畈、桃溪滩一带,白洋街道的白阳山西
麓、东麓,熟溪街道的南缸窑、林村,柳城西溪南岸。
瓷土矿 丁鸟瓷土矿矿床位于柳城镇丁鸟村北坡,由蚀变凝灰岩风化而成。矿体长130米,宽100
米,厚0.8米~5.6米。主要矿物为高岭土、蒙脱石。产品主要用于橡胶填料。
古竹陶瓷土矿矿床位于武义城南10千米,即大田乡古竹村南0.5千米,由凝灰岩蚀变风化而成。分
猫形山块段,贮量32361吨。麦磨山块段,贮量16767吨。寺后山块段,贮量10870吨。八面山块段贮量
15601.9吨。总合计储量为75600吨。
紫红陶土广泛分布于武义至宣平盆地的白垩系紫红砂岩。经过对柳城镇龙福寺、桃溪镇枯枝蓬、
大田乡代石村等地的地质调查,全面采样、化学分析和物理鉴定,最后由“中国宜兴陶瓷研究所”
论证并小样试烧,证明覆盖于武义至宣平盆地巨厚的紫红色粉砂岩乃属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紫红陶
土”,贮量可观,开采方便。1993年武义陶器厂曾利用紫砂岩土开发生产琉璃瓦、墙石砖、花盆。
麦饭石 产于白姆乡长蛇形,预测资源量1852万吨,含微量元素40多种,有益人体元素丰富,且易
溶出,具有较强吸附有害物质,对高氟水和低氟水有双向调节作用。
第四节 金属矿
弄坑金银矿 位于柳城镇三笋坑,有矿体60余个,单个矿体长5米~50米,最长200米,最深150
米,平均含银96.37克/吨,含金0.55克/吨。据《宣平县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至明宣德十
年(1435)开采过,每年缴纳税银800两~2331两,于明景泰三年(1452)封禁。新中国成立后,华东
地质局和浙江第三地质大队曾作普查和详查,均因矿体形态复杂,含量变化大,未曾发现适合经济开
发的矿床。1990年2月22日,武义县政府发函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邀请该校胡家杰、郭守国教授等
专家对武义县弄坑一带金银矿远景开发进行勘查,并与武义矿产局联合组成金矿科研队。1993年1月8
日,科研队提交了《浙江省武义县弄坑金银矿区成矿条件研究及远景评价》课题报告。
邵宅金银洞银矿 位于白洋街道白阳山山脊,有民间传说,但无史考。具体开采时间不详。遗留长
约30米,宽15米,塌陷斗状古矿坑2个,呈雁状排列。1984年县矿业公司经理陈南山对围岩采样分析,
含银9.1克/吨,含钼0.14%。推断先人曾采过银矿。矿坑边留有青瓷碗底残片一块,刻有“太平”2
字,与明代垄坑矿工起义“太平国号”相符。
陈岗金矿 位于王宅镇马昂村西0.5千米陈岗,由县矿管局副局长地质工程师章永加和成都理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