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88

短。眼大,无耳壳。口须长,颊须刚硬。四肢均有五指,指端有爪,指间有蹼,形成鳍足。后鳍足成扇形,
            与尾相连,不能向前转屈。尾短小,夹于后肢之间。全身被短毛。体色随年龄而异。成兽色浅,背部蓝灰色,

            带有蓝黑色斑点;腹部乳黄色,带有黑褐色斑点。幼兽色深,初生仔体被白色绒毛。初生仔兽长69~95厘米,
            体重8~10千克。


                                                    海 洋 爬 行 动 物

                海龟(Chelonia  mydas[Linnaeus])。俗名:绿海龟。头部背面具对称前额鳞一对。背部角板略呈心形,

            平铺排列;椎角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具下缘角板。吻短,上颌不勾曲。四肢桨状,前肢较大;内侧各
            有一爪,幼体具2爪。尾短小,雄龟尾略长。背面橄榄色或棕色,腹面黄色。以藻类为食。成体龟甲长一般

            0.8~1.1米,体重一般100余千克。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Linnaeus])。俗名:革龟。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体躯最大,龟甲长
             1.4~2.0米,体重200~300千克。肉可食,甲可制装饰品。

                蠵龟(Caretta  olivacea[Eschscholtz])。俗名:灵龟、海红龟。龟甲长0.7~0.9米,体重50~80千克。肉
            可食,脂肪可用作化工原料;肉、血入药具祛风热、利肠胃功效,血还可治疗刀箭毒。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innaeus])。俗名:十三鳞、文甲。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为名贵小型海
            龟,常见甲长60厘米左右,体重9~14千克;最大的近1米,重27千克。肉有恶臭,不作食用。角板入药,有
            清热解毒、定惊息风、镇心平肝、滋阴壮阳功效。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Daudin])。俗名:海蛇。为海上牙类毒蛇,头较小,颈不明显。体
            后部侧扁。鼻孔背立,有瓣膜,无鼻间鳞。眼小,瞳孔圆形,颚牙5~8个,并具毒牙。吻鳞一片,呈五角形,

            在头背面可见。眶前鳞、眶上鳞、眶下鳞各一片;眶后鳞2片,前颞鳞一片,后颞鳞2片,上唇鳞7片,下唇鳞
            8片。体色变化大,一般灰褐色或橄榄色,通身具浅色(青)环斑。一般栖息于沿岸、近海,也出没于岛礁附
            近。产仔期7—9月,主食鱼类,喜食蛇鳗。全长1.5~2.0米。

                黑头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Gray])。俗名:海蛇。头黑色,通身具黑色环斑。与青环海蛇相
            近似。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