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4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84
液腔。口裂大而斜,上下颌近似相等。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缘面金黄色。为近底层鱼类,栖息于
水深100米以下水域。舟山以南产卵期为2月下旬—4月中旬,舟山北部产卵期为4月上旬—5月上旬。一般体长
220~260毫米。小黄鱼产量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高,此后,随着捕捞强度过大,小黄鱼资源逐渐衰退,今
仅作兼捕对象。
棘头梅童(Collichthys lucidus[Richardson])。俗名:梅童。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头大而圆钝,额
部隆起,头部枕骨棘显著,除前后两棘外,中间有2~3个小棘,颏部有4个不明显小孔。体及头部被薄圆鳞,
在侧线下方每鳞具一金黄色皮脂腺。体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金黄色,背鳍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黑色,各鳍
淡灰色。为近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浅海。1~2龄鱼体长84~130毫米,体重20~50克。
真鲷(Pagrosomus major[Temminck et Schlegel])。俗名:铜盆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
的2.1~ 2.6倍。头大,前端稍尖,眼中等大,位偏背方。口小,前位,稍斜,上下颌等长。两侧各具臼齿两
列。体被中等大的弱栉鳞,背鳍和臀鳍鳍棘基部具发达鳞鞘,鳍条基部被小鳞。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
行。全体呈淡红色,上侧面有若干艳蓝色小点。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沙砾及沙泥底质海区。5—月在舟山近
6
海产卵。1~2龄鱼体长、体重分别为140~190毫米、115~220克。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俗名:黑铜盆。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
2.0~2.5倍。头中等大,吻钝尖,眼中等大,侧位高,口中等大,前位,微斜,上下颌等长。体被弱栉鳞,背
鳍和臀鳍鳍棘基部有发达的鳞鞘,鳍条基部被小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体呈青灰色,腹部较淡,具银
色光泽,体侧有若干条褐色横纹。为底层鱼类,鱼体大小近于真鲷。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Eydoux et Souleyet])。俗名:十六枚头、海猴。体呈椭圆形,高而
侧扁,体长为体高的1.8~2.0倍。头中等大,背面颇陡,腹面宽而平直,吻钝尖,上侧位,口前位,稍斜,上
下颌等长,两颌牙细小呈带状。体被细栉鳞,栉状齿强,上
颌骨有鳞,背鳍、臀鳍基部有鳞鞘。背鳍第三鳍棘最长,背
部棕黄色,腹部较淡,体侧有7条淡色横带。为底层鱼类,栖
息于水色澄清、多岩礁的近岸水域。产卵期一般为6—月,
8
一般体长120~220毫米。
日本䲢(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俗名:铜锣
槌。体呈亚圆筒形,前部稍平扁,向后渐侧扁。头大,略平
扁,似四棱状,背面及两侧被骨板,吻甚短,眼小,位于头
背两侧,口上位,似直立,上颌骨后端宽且外露,鳃孔大,
鳃耙呈毛刺状。体被不易脱落小圆鳞,体背侧黄褐色,具白
色网纹,腹侧淡白色。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沙泥质浅海水域。
6—7月产卵,渔获体长80~140毫米,大者体重达10千克。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skal])。俗名:白带鱼
(图1-11)。体显著延长,侧扁,呈带状,尾部末端细长似
鞭,头长为体高的2倍。口大,下颌突出,牙发达而尖锐,侧 图1-11 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