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156
同归域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龙峰山东麓,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 。墓域坐北朝南,呈半圆形,直径
3.50米;墓门高1米,宽3. 50米;墓右立有两块石碑,并留有“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及“忠魂各遂
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古香”两副对联。墓前原建有成仁祠及厢房,以祭奠南明殉难将士,后被毁。同归域是
南明抗清遗址中保留相对较完整的一处。
普济寺 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 。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
年(1689)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为全山主要
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 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 04万平方米,以石牌坊、南无观世音菩萨照壁、御碑亭、
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和一条香道作为辅助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
藏经楼、方丈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全彰堂、先觉堂、灵应殿、关帝殿、客房等,共有殿堂37座。普济寺
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独具匠心,集
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新公布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浩云故居、瞭望楼、上荣庙、御书
楼、姚公殉难处碑和包祖才墓。
董浩云故居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将军桥下6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
筑面积64. 40平方米,设有台门、正屋、围墙等建筑。董浩云(1912—982),香港董氏航运集团创始人,世
1
界级船王。董浩云故居浓缩了董浩云一生奋斗历程。1999年,市文物管理部门对故居的室内电灯线路和消防
设施进行了维修。
瞭望楼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桑园新村13号,清同治十年(1871)增修城池时建。重楼木结构,坐西
朝东,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现存照壁、盘诘 厅(楼)组成的三合院。瞭望楼采用悬梁结构,工艺古老,结
构巧妙,在舟山古建构造上较为少见,是鸦片战争以后为防御帝国主义侵略而建的城防设施中唯一的“幸存
者”。一说,此处应为盘洁厅。
上荣庙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建国路11 号,为祭奠清康熙年间定海三位中营游击而建,又名“三公
祠”。上荣庙坐西朝东,其格局按江南地区传统道教宫观建制而成。东起依次为照壁、戏台、大殿,两边分别
为南庑、北庑,四周有围墙。后因修路拆除了围墙和南庑、北庑,戏台西侧、大殿东侧临建国路一面砌隔墙,
大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砖墙与照壁合围成一小天井。
御书楼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昌国路103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定海知县缪燧为敬奉康熙皇帝
御书“定海山”宝额所建。原楼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84年将原孔庙奎光阁改为御书楼,坐北朝南,
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姚公殉难处碑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舟山革命烈士陵园内梵宫池畔。姚公,名怀祥(?—1840) ,字履
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定海知县。清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英侵略军第一次攻战定海,姚怀祥率
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定海失陷。姚怀祥投定海城北郊梵宫池尽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立碑,“文化
大革命”时被毁,1990年重立。
包祖才墓 包祖才墓包括包阿四墓、包鼎全墓、包振声墓,位于定海区盐仓街道虹桥社区里山口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