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523
李 拙 子 李 肃 铭
李拙子(1871— 1944) ,原名哲诚,字寄桐。清同治十年(1871)出生于普陀区勾山黄雉村。8岁就塾,
天资颖悟,成年后以诗文闻名遐迩。光绪中期庠生。曾随父宦游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
见识大增。民国初至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就读法学3年,回国后上海经商。留学日本期间,娶日籍女子松本
英子为妾。民国9年(1920),父亲李肃铭在上海病故,李费尽周折,将父亲灵柩运回故里安葬。民国10 年
(1921),为纪念其在日本亡故的儿子李延武,捐资4500元、献田3亩,在家乡兴建延武小学,招收学生80名,
免收学杂费,新生发书包1只。他以其定海城关阜泰典铺股息、房租作为学校常年经费,次年增设高级班。民
国11年(1922)著《拙言》,贬斥军阀卖国弄权。
李氏壮年,弃商回乡,专以办学校、开风气、行慈善为己任。用生平积蓄和变卖的祖产,捐办社会公益
事业。捐资铺筑勾山孙家、黄雉等村石板路6条,长约10千米。为方便勾山居民过浦,建木桥1座,长10米、
宽3米多。民国22年(1933) ,为方便往来沈家门、定海兼弯浦东(今平阳浦)的“慈航”“飞云”小轮船,发
起建造浦东码头,自出资3500余元在码头旁修建候船室2间。是年夏,勾山疫病流行,他输资组织抢救。《定
海舟报》报道其善事,称之为“大慈善家”。抗战时期,带头并动员兄弟实行“二五减租”。他终生不信教,
门口书“僧道无缘”四字。民国33年(1944)病逝于家乡。晚年生活清贫,卒后无子女、遗产。
父李肃铭(1840— 1900) ,字儆哉、敬斋,号黄雉山樵。善词章、工绘事,热心义举。清同治十一年
(872)捐建定海育婴堂(后改求诚堂)大厅、厢房、厨房。光绪三年(1877)参编《定海厅志》。光绪十一
1
年(1885)贡生,授内阁中书衔,封通奉大夫。弟李哲濬( 1875— 1920) ,字子川。清末贡生。宣统间任户部
主事、广东候补道、江苏补用道、江宁(南京)劝业道,钦加二品顶戴花翎。参与举办“南洋劝业会”。民国
5年(1916)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次年辞职莅沪。民国9年(1920)在沪病故,柩葬故里。
张 康 甫
张康甫(1867—945),字锡蕃、康侯,号狎鸥老人,普陀区展茅镇张家村人。曾任浙江省议会议员
1
等职。
张康甫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以诗文闻名遐迩,书法、国画也很有造诣。清光绪中期考中秀才。后得堂
兄张笏卿赏识,应邀赴沪协同管理《新闻报》社,并先后任报社编辑、总编辑等职40 余年,直至逝世,是
《新闻报》主要撰稿和编辑之一。先后在《新闻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在上海新闻界颇有影响。
民国12年(1923)在沪参与发起编修《定海县志》并参加资料调查工作。
辛亥革命时期,张康甫与堂兄张笏卿一起尽力支持同盟会工作,参与协助孙中山、戴季陶等组织反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