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57
坚持动息不动本和量入为出、略有结余原则,使用基金增值收入,配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奖教、奖
学活动。1997年,定海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并入市人民教育基金会。至2005年,市教育基金会奖励支出109. 482
万元,其中奖励各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215人次,计83.284万元;奖励基础教育先进乡镇、义务教
育先进村16.664万元;奖励县(区)和学校8. 594万元;奖励扫盲先进集体和个人0.523万元;奖励优秀学生68
人次0.417万元。2001年起,代为办理千荷实验学校捐款接受及管理工作,募集认捐款1340万元(分5年或3年
捐赠)。
东海教育基金会 2004年成立。原始基金200万元,由原东海学院在费王奖学金和旅台同乡奖优扶贫结
对基础上,征集、吸收市内外有识之士资金设立。东海教育基金会以奖优扶贫为宗旨,帮扶品学兼优而家庭
经济困难的舟山籍大学生完成学业。至2005年,资助贫困生53人,资助金额14. 65万元。
布 局 调 整 与 校 舍 建 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以村设小学,以乡设初中。校舍建设多为民办公助,建设标准低、质量差。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大批危旧校舍,中小学开始实施以消灭危房、改造破旧校舍为重点的布局调整
规划。先对地域相近、学生人数少的村校进行撤并,后逐渐撤并完小。1991年,基本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
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一无两有”要求。1989—997年,全市撤并小学170所、初中8所、普高5所、职高
1
4所。校均规模:小学从205人增至331人,初中从403人增至609人,普高从450人增至601人,职高从283人增
至328人。排除危房6. 48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校舍14. 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4.99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总面积
82.22万平方米。
随着偏远渔农村人口大量外迁,出现办学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的新问题。1998年,全市各类学校校均
规模均低于省平均,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新审视学校布局,制订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1998—002
2
年)。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原则,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至2002年,撤并小学131所、初中19所、普高2所、
职高14所。校均规模:小学从342人增至446人;初中从627人增至746人,普高从619人增至1054人,职高从
356人增至836人。基本形成一个乡镇一所小学、一所初中的办学格局,同时建成一批跨行政区域联办的初中
和寄宿制小学。2003年,制订《舟山市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03—007年)实施规划》,再次合理编制布
2
局,整合教育资源。至2005年,建成省万校标准化学校45所,占义务教育段学校总数的37%。撤并小学44所、
初中17所、职高5所。
通过几轮布局调整和万校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全市学校结构优化,布局更趋合理。2005年,有小
学82所,校均规模611人;初中40所,校均规模755人;普高15所,校均规模1193人;职高10所,校均规模
1440人。小学的校均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7.69平方米,校均建筑面积4122平方米,生均建
筑面积6.75平方米;初中的校均占地面积2.12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8.12平方米,校均建筑面积7820平方
米,生均建筑面积10.36平方米;普高的校均占地面积4. 3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6.44平方米,校均建筑面
积847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5.49平方米;职高的校均占地面积2391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
校均建筑面积1039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2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