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656
第 二 节 海 洋 渔 业
1989—1993年海洋捕捞实行以“对船大包干”为主,“以船核算”“按比例分成”等多种形式并存。1992
年秋始,加大改革力度,推行股份合作制。1993年冬至1994年春,51个渔村从原“集体所有,承包经营”体
制转为股份合作制。至1995年6月,全区116个渔村、公司全面实现股份合作经营。1995年起实施海洋伏季休
渔制度,保护海洋资源。是年捕捞产量37.15万吨,比1993年增长55.04%,比1988年增长1.13倍。2000年捕捞
产量创历史最高,达52.07万吨,比1988年增长1.99倍。此后因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中韩渔业协定》签订、实
施“减船减人”“转产转业”计划等,产量呈下降趋势。2005年捕捞产量45.49万吨,比2000年下降12.64%,
比1988年增长1.61倍。
1991年8月,普陀区渔业集团公司率先派出2对渔轮参加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远洋船队赴西非海域捕捞,
首开远洋捕捞纪录。1994年,沈家门、长胜渔业公司2对渔轮赴印尼阿拉弗拉海捕捞,区渔业集团公司到北太
平洋试钓鱿鱼成功。1995年全区有28对大功率渔轮到西非、印尼、北太平洋捕捞,产量22189吨,占全区捕
捞总产量的5.97%。此后远洋渔业逐步发展,2004年产量达8.06万吨,占全区捕捞总产量的17.73%;2005年产
量7.63万吨,占全区捕捞总产量的16.77%。
20世纪90年代加大渔业投入,加快渔船、渔具更新,渔船向大型化、钢质化发展。1993—994年普遍推
1
行渔业股份合作制后,群众自筹资金建造钢质渔轮愈发踊跃。1995年有机动渔船5346艘,总吨位23.12万吨,
总动力42.94万千瓦,分别比1988年增加47.03%、1.01倍和1.13倍;其中钢质渔船589艘,比1989年初的47艘增
加11.53倍。1996年有机动渔船5622艘,此后渔船总数呈下降趋势,但总吨位与总动力仍呈上升趋势,钢质渔
船逐年发展。2000年有机动渔船4783艘,总吨位32.32万吨,总动力55.71万千瓦;其中钢质渔船1045艘,总
吨位15.14万吨,总动力25.85万吨。2002年有机动渔船4382艘,总吨位34.63万吨,总动力59.92万千瓦;其中
钢质渔船1476艘,总吨位20.23万吨,总动力35.85万千瓦。此后,随着“减船减人”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渔
船艘数、总吨位、总动力都逐年下降,但钢质渔船仍有上升趋势。2005年有机动渔船3536艘,总吨位31.34万
吨,总动力54.57千瓦;其中钢质渔船1709艘,总吨位22.34万吨,总动力40.54万千瓦。远洋船只从1995年的
28艘发展到2003年的148艘,2005年为138艘。
1989—990年,海水养殖仍以传统的对虾围塘养殖,蛏子、毛蚶、泥蚶、紫菜等滩涂养殖,海带等浅海
1
养殖为主。1991年起围塘养殖重点推广立体混养技术,混养品种增多,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滩涂养殖引进
泥螺、沙蛤等品种。1993年开发网箱养鱼。1992年、1993年两年增加海水养殖面积9600余亩。1995年海水养
殖面积2.53万亩,比1988年增加87.41%;其中围塘混养面积1.29万亩,比1988年增加2.95倍;海水养殖产量
8886吨,比1988年增加3.55倍。1997年围塘试养大黄鱼获得成功。2000年海水养殖总面积达3.65万亩,养殖
产量2.16万吨,佛渡、台门网箱养殖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区网箱总量达4135只。梭子蟹和大黄鱼成为普
陀水产养殖的两个优势产品。2001年海水养殖面积增加7300余亩。2004年海水养殖面积5.44万亩,产量3.74
万吨,均创历史新高。2005年海水养殖面积5.08万亩,比1988年增加2.74倍;产量3.57万吨,比1988年增加
17.2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