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1 - 舟山市定海区志
P. 1661

第三十四编 丛            录











                                         三        定海民间家谱存目







                      家谱,是一种用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庭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传记的家族发
                  展史书,又称宗谱、世谱、族谱或世史。历史上,定海到底修撰过多少家谱,存世数目多少,未有确
                  切调查资料可以说明。据市史志办公室、区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资料统计,目

                  前定海民间尚存家谱 50 多部。

                       定海家谱修撰年代

                      定海现存家谱大多修于清康熙以后。根据舟山史志办等单位收藏的定海区 50 多部民间家

                  谱,其中 21 部修于清代,最早的《朱氏家谱》,修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代修谱的有侯、朱、
                  陆、丁、舒、李、王、乔、陈、郭、鲍、傅、乐、叶、杨等姓氏,其余大多修撰于民国期间。
                      定海家谱修撰年代与明清时期朝廷几次强令迁徙有直接关系。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实
                  行海禁,下令除准留下数千人外,“遣徙昌国四十六岛一万三千余户,三万四千余人往浙东、浙西

                  各州县和安徽凤阳县,留富都乡(今舟山岛)五百四十七户,八千八百零五人”(康熙《定海县志》)。
                  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发布“迁海令”,严令“午前徙者为民,午后徙者为军”。境内居民被驱
                  遣所剩无几。顺治八年(1651),朝廷遣徙浙东沿海居民入内地,舟山岛被遣 1118 户、5220 人。迁徙
                  直接致使一个氏族人口散失,不少家谱在迁移动荡中毁掉。

                      定海双桥镇溪口村《述修堂(韩氏)宗谱》中《续修韩氏宗谱序》如是记载:“余观乎韩氏宗谱,
                  创之者诚难乎其难,初修亦非易易。及今续修,则犹以为力焉,何以故?盖韩氏自清康熙迁复定海
                  至同治三年,已历二百余年,前谱尽失,距于归定之时,已隔六世,既无可稽之记载,只凭墓表古坊
                  旁求,志乘史传,未免挂一漏万。”该家谱中旧谱原序写道:“……迄大明嘉靖年间,吾邑前有韩鼎

                  公后有韩琏公,又有克济公等,实属前朝名宦,俱为定海英贤。……本朝顺治丙申年冬,我皇上谕
                  旨将舟山人民迁居内地,一时行程彷徨,附船紧急,即家眷尚不能聚首,而家谱谁复为留心耶?当
                  时弃之如遗,后日求之不得,此亦势所必然者。”定海城东街道黄土岭村《听彝堂白氏宗谱》说“白
                  氏旧谱毁于兵灾”。


                       定海家谱体例、内容及版本

                      编撰家谱目的主要是记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因而家谱一般由家族源

                  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图像等部分构成。定海民间家谱大部分相当规范,体例内容也
                  较齐全。例如:长白乡大湾村《袁氏宗谱》,民国 12 年(1923)袁美令修,内容包括谱序(含旧序)、目
                  录、凡例、谱例、棠溪八景、棠溪杂咏、逍遥台词、世芳、历代名人、敕命、诰命、御祭文、庆衍、行诗、



                                                             1637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1656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1665   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