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普陀县志
P. 143
泥 淤 , 清 道 光 十六 年 ( 1 8 3 6 ) 修 筑 千 丈 塘 连 成 一 岛 。 东 西 部 多 山 , 西 部 双 顶 山
海 拔 29 9 米 , 东 南 部 炮 台 岗 海 拔 2 8 0 米 。 中 部 低 丘 , 连 接 东 西 , 以 平 原 为 主 。
南 北两 侧 大 片泥 涂 , 经筑 塘 围 垦 为 主 要 农 作 区 。
以 农 为 主 , 渔 、 农 、 工 综 合 经 营 , 主 产 稻 谷 、 番 薯 、 玉 米 、 柑 桔 , 并 砖 瓦
等 建 材 。 东 部 台 门 港 为 舟 山 渔 场 南 翼 主 要 渔 港 。 西 部 双 屿 港 系 东 南 沿 海 中 小型
船 只 主 航道 。
虾 峙 岛 位 于舟 山 群 岛 南 部 , 县城 西 南 约 1 9 千米 。 狭 长 形 , 西 北 — 东 南
走 向 , 长 约 1 0 4 7 千 米 , 宽 约 0 7 ~ 4 2 千 米 , 面 积 约 1 6 3 9 平 方 千 米 。 岛 以 形
.
.
.
.
名 。 设虾 峙 区 及 虾 峙 、 栅 棚 、 黄 石 3 乡 。 居 民 6 5 06 户 , 2 2 7 0 3 人 。
西 北 宽 , 东 南 窄 , 以 西 北 礁 岙 山 最 高 , 海 拔 20 7 4 米 , 次 东 南 凉 湖 岗 , 海
.
拔 204 8 米 。 山 体 连 绵 , 港 湾 、 岬 角 交 错 。 中 部 虾 峙 港 , 东 部 河 泥 漕 港 较 大 。
.
港 内 多砾 石 滩 、 沙 滩 。 西 南 部平 地 千余 亩 , 围 涂 形成 。 山 坡 多 覆 盖 林 木 。
岛 上 居 民 业海 洋捕 捞 , 年 产 2 万吨 左 右 , 属舟 山 群 岛 著 名 渔 区 。
桃花 岛 位 于舟 山 群 岛 东 南 部 , 县 城 南 约 1 1 6 千米 。 菱 形 , 东 南 — 西 北
.
走 向 , 长 约 1 1 5 千米 , 宽 约 6 5 千 米 , 面 积 约 40 1 0 平 方 千 米 。 传 秦 安 期 生 学
.
.
.
”
道 炼 丹 于 此 , 尝 以 醉 墨 洒 于 山 石 上 遂 成 桃 花 纹 … … 故 山 号 桃 花 。 设 桃 花 区 及 桃
“
花 、 对 峙 两 乡 。 居 民 6 34 8 户 , 2 1 1 5 1 人 。
山 脉 向 东 南 、 西 北 延
东 南 部 高 丘 3 00 米 以 上 , 主 峰 对 峙 山 海 拔 5 3 9 7 米 ,
.
伸 , 高 度 渐 降 , 主 要 山 峰 圣 岩 寺 ( 海 拔 4 8 0 米 ) , 青 山 尖 ( 海 拔 3 7 7 米 ) , 大 岗
墩 ( 海 拔 3 7 2 米 ) , 大 岭 山 ( 海 拔 3 64 米 ) , 裂 山 ( 海 拔 3 2 1 米 ) 等 , 坡 度 在 3 0
度 以 上 。 西 北 部 大 佛 头 山 , 海 拔 2 5 7 米 , 山 顶 耸 立 巨 石 , 余 平 原 。 北 部 茅 山 、
大 石 头 下 、 韭 菜 、 公 前 、 茅 草 岙 等 地 属 沉 积 平 原 , 面 积 4 平 方 千 米 , 海 涂 围 垦
成 。
桃 花 乡 居 北 , 主 农 业 , 对 峙 乡 居 东 南 , 主 海 洋 捕 捞 。 花 卉 树 种 植 被 资 源 丰
富 , 有 海 岛 植 物 园 之 称 。 产 水 仙 花 。
”
“
朱家 尖 岛 见 《 普 陀 山 · 朱家 尖 》 编 。
佛渡 岛 位 于 六 横 岛 西 , 县 城 西 南 约 3 2 7 千米 。 长 形 , 南 北 走 向 , 长 约
.
5 1 千米 , 宽 约 0 6 ~ 3 千米 , 面 积 约 7 0 8 平 方 千米 。 昔 称 浡 涂 、 佛 肚 山 、 佛 涂
.
. .
山 , 1 9 5 0 年 后 定 名 佛 渡 。 北 部宽 高 , 最 高 公 山 , 海 拔 1 8 3 米 ; 南 部 窄 , 7 0 年 代
筑 塘 后 与 小佛 渡 岛 相 连 。 四 周 泥 涂 , 西 南 端 有 高 岭 土 。 设 佛 渡 乡 以 岛 建 乡 。 居
3 1 9 1 人 。 以 农 为 主 , 兼 海 洋捕 捞
民 9 1 2 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