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1 - 泰顺县文化志
P. 441

·378·                                   泰顺县文化志


                    库村 位于南浦溪镇境内,为首批市级历史文化村镇,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

               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唐元和七年(812),包全从会稽山迁居于此;唐乾宁四年
               (896),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吴畦也迁居于此,从而形成包(包宅)、吴(吴宅)二姓血缘聚

               居村落。两宋时期,库村是今泰顺县境内重要的文化中心。村落仍完好保存着唐宋村落布局
               和大量乡土建筑,纵横悠长的巷道、淙淙流淌的沟渠、素木蛮石建造的民居,蕴藏着古人村

               庄规划、建筑营构的人文思想。鹅卵石砌造墙体是库村的一大特点,体现了古代工匠精巧的
               建筑技术。世英门是包宅与吴宅的分界线,建于明代,构件皆为石作,是境内古代石雕及砌

               造技术的典范代表。主要建筑及古迹有清阴井、世英门、食德堂、恒德堂、衣德堂、古戏
               台、吴畦墓。

                    洲滨村 位于罗阳镇境内,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
               录”。洲岭古称石邦,有家谱记载最早入迁此地的是周姓人。据洲岭《周氏族谱》载,始祖

               周二,祖籍福建宁德,唐季迁居石邦,所以石邦后来就被称为周边。又以村多火灾,时人以
               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改称洲滨。除周姓外,该村还有吴、范等姓。村落靠近福建省寿宁县,

               有古道通往犀溪镇,自古以来是浙闽边“商贾往来络绎”的集市,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泰顺县
               中西部地区的盐业集散地。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周湾,十多座古民居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

               其中周湾底大厝规模宏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毓文桥
               及吴氏宗祠、范氏宗祠、庄氏戏台等古建筑。

                    左溪村 位于司前畲族镇境内,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016
               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为畲族聚居地,至今仍保留

               着传统习俗、服饰、歌舞、手工艺等畲族文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畲族风情民俗活动。
               境内有红岩古道、红岩双瀑、石柱、朱家潭等多个自然景观景点和筱条、赤潭、阳斜等畲寨

               古村落,有畲乡民宿6家,休闲农家乐3家。
                    东垟古村落 位于筱村镇境内,古民居为林氏始祖林建后裔建造遗存,为省级第三批

               历史文化保护区,201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主要有新
               厝下民居、西村民居、门楼外民居3片。古民居多为四合院式,正房或七开间或九开间,厢

               房一般是五开间,总体结构布局依次为门楼、庭院、两厢、正房、后院(花圃)以及附属设
               施,梁架结构主要有抬梁架、穿斗架、插梁架,或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天井地面用打凿

               平整的石板块铺就,也有用卵石铺就的鹅子地。
                    上交垟村 位于罗阳镇境内,是曾氏血缘村落,为第七批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

               村。上交垟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居均为土木结构,富有闽派建筑的特色,其中最负盛名
               的是上交垟土楼。上交垟土楼别于县内其他合院式建筑,它四面夯高墙,再在墙内建造木构

               屋室,而内部的木构建筑围成了中央的天井。上交垟土楼围墙下层用块石砌成,比较高,是
               为防水;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防御性能很好。除了土楼,上交垟村还遗有曾氏宗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