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2 - 泰顺县文化志
P. 442

第九编 文物                                          ·379·


                 祠、下新厝、凹店、下书斋、外厝等古建筑。

                      里光村 位于司前畲族镇境内,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里光原名“李庄”因唐末
                 李姓迁居于此而得名。明清时代,随着林、罗、陈三姓迁入而改名“里庄”,又因为“庄”

                 与“光”谐音而改为今名。村内有十余座古民居,多为四合大院的规制,建筑以石墙、木
                 构、双坡顶呈现山区乡土民居朴实无华的风貌。每幢古民居建筑的门窗、梁架、柱础等建筑

                 细部构造各不相同,形制精致,装饰奢华。抗战时期,英士大学搬迁司前、里光一带,在
                 里光设英士大学分部,借用该村民居办学,长达三年。村尾有亭名水尾亭,建于清咸五年

                 (1855),亭高近10米,亭身有6面,三层三重檐,是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木构古亭。
                      百福岩村 位于雅阳镇境内,为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该古村为多姓共居,其中数

                 周氏生齿最盛,村落中依然完好保留的古代民居建筑均系周氏所建。周氏始祖周凤吉原居处
                 州景宁,清乾隆四年(1739)迁入雅阳后庄,未久其子周启昌迁入百福岩居住。村落山环水

                 绕,民居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整体环境甚是优美。从民居的建筑环境来分,可分为二部分,一
                 部分沿后山脚建造,坐落在溪谷地上,如周氏宗祠、长尾厝、石门楼、旗杆底等,呈“一”…

                 字形横向排列。另一部分则沿山凹顺山势建造,呈纵向“一”字形排列,如中央厝、顶头厝
                 等。沿溪谷地兴建的民居,后为青山,前为田亩溪流。民居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式建筑。

                      塔头底村 位于雅阳镇境内,是季氏血缘村落,为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季氏始
                 祖季茂龄,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青田梅歧迁居雅阳大坪垟后湾,其后裔于清康熙年

                 间(1662—1722)迁入塔头底。主要建筑有下厝、旗杆底、吴氏宗祠、老厝、第三份、外厝
                 等。村落环境优美,古建筑保存完整。民居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式建筑。下厝为季氏在塔头

                 底建造的第一座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屋顶则采用悬山顶,柱础为木质。斗栱朴实无华,没
                 有任何雕饰,具有浓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另外几座民居先后兴建清乾隆、嘉庆年间。

                 这些清中朝的民居有序地建在后山山脚前,坐东朝西,面水背山,非常符合古代阳宅风水理
                 论。2017年,该村被改造为度假村。

                      圆州村 位于司前畲族镇境内,居民有黄、吴二姓。圆州黄氏始祖黄博十于清早期由江
                 西迁来,圆州吴氏系库村吴氏后裔,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入。圆州村地处司前镇

                 里光溪畔,有古民居4座、宗祠1座,建筑规模较大,品位较高,构作方面运用了许多宋时的
                 做法。均为三合院式,二重门楼。民居围墙高筑,一进为砖、石、木构筑的牌楼式门楼,彩

                 绘处处可见,且用色较多。村落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为护砂,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
                 宽敞,且有“玉带水”曲流环抱,形成一个前方略显开敞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



                      二、单体古民居



                      雪溪胡氏大院、前坪张氏大院、上交垟土楼、半月坵土楼、下垟寨土楼、双路土楼、黄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