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65

·230·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1972 年 9 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两国学者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日
                       本学者天野元之助的鼎力斡旋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赞助,1979 年
                       10 月,《全芳备祖》影印件运抵北京。农业出版社以日本珍藏的宋刻本《全

                       芳备祖》残卷 41 卷为底本,配以北京图书馆馆藏的晚清徐乃昌旧藏钞本“过
                       录本”《全芳备祖》17 卷,共 58 卷,列为“中国农学珍本丛刊”第一种,
                       首次“合璧”影印出版全书,使这部湮没七百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

                       辞典《全芳备祖》,得以“完璧”而再传于世。


                                  第五节  《天台石桥五百罗汉画》流传日美



                           2012 年 11 月,上海博物馆编辑出版了《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
                       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一书。这是上海博物馆为庆祝建馆六十周年,自
                       2012 年 12 月 13 日起至 2013 年 1 月 3 日,举办“翰墨荟萃——美国藏中

                       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特展”,首次展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
                       术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提供,涵盖五代、宋、元 400
                       多年间,六十件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其中备受瞩目的作品为辗转流传八百
                       余年的《(天台石桥)五百罗汉图》,是研究南宋佛教人物画的第一手资料。

                           《(天台石桥)五百罗汉画》包括有南宋宁波地区民间佛像画家周季
                       常的《应身观音》《洞中入定》《经典奇瑞》《渡水罗汉》,及林庭珪的
                     《施饭饿鬼》等五件作品。据作品上的金泥铭文所示,唐天祐元年(904),
                       明州(今宁波)惠安院青山顶有十六罗汉灵异示现,故称罗汉院,罗汉信

                       仰应运兴起,至南宋绍羲住持惠安院时,约请周季常、林庭珪,历时十余
                       年创作百幅罗汉图以作供养。
                           《(天台石桥)五百罗汉画》绢本,均通长约 110 厘米、宽约 53 厘
                       米左右,《应身观音》图中央画一位十一面观音,坐于方椅上,左右有四

                       位罗汉。从服饰、赤足及身体的肤色可知,这位十一面观音应是罗汉示现。
                       画面描绘工整细致,用线富有变化。
                           此作品显示,南宋佛教人物画的描绘,从单纯的人物塑造向情节性描
                       述发展,从对肃穆凝重气氛的刻画,转向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描述,尤其对












          正文.indd   230                                                                     2017/10/31   15:01:08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