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二:皇宋事实类苑(1—39 卷)
P. 53
· 048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二 · 049 ·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二
上尝御便坐,录京城系囚,至日旰,近臣或以劳苦过甚。上曰:“不然,
宋江少虞撰 傥惠及无辜,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因谓宰相曰:
“国家设官分职,本为治人,如受任外居,悉能尽公,勤于决断,焉有不治之事?
古人宰一邑,治一郡,致飞蝗避境,虎渡凤集,臣下为政,尚能致兹感应,若
祖宗圣训 帝王用意惠民,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朕孜孜求治,今得天下安泰,亦其
効也。”宋琪曰:“天下治乱,系在一人,陛下临御十年,勤劳致治,阴阳和顺,
寰海谧宁。每日前殿所谈,止在刑政,退朝惟观古史,究历代兴亡善恶之事,
太宗 以往古成宪,上资圣神,中外幸甚。”
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以来,十三年矣。朕持俭素,外绝游观之乐, 上谓侍臣曰:“法律之书,甚资致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
内却声色之娱,真实之言,固无虚饰。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民庶艰难, 益人智识。比来法寺断案,多不识治体。”侍臣曰:“今天下所上案牍,狱情已定,
人之善恶,必是未晓,略说其本,岂尽余怀。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厉情,听 法官止阅案定刑,事之虚实,不可改也。当在精择知州通判,庶清狱讼,若州
言纳诲,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 县得良吏一二,其下必无冤人。”上然之。
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礼接群臣,无非求于启沃,汝等勿鄙
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师,顺 灵州河外寨主李琼以城降贼,有司将坐其家属,上曰:“穷边孤垒,又无
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援兵,缘坐之法,朕不忍行也。”二年北虏寇边,边将言文安、大成二县监军
弃城遁走,请以军法论。上遣军使诛之,既行,谓之曰:“此奏尚有疑,得无
淳化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 所部召之邪?当详而后决。”使至,许之,果乾宁军令部送民入城,非擅离所部,
则民无所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之哉!”吕蒙正曰:“《老子》称‘治大国 遽释之。上之明察如此。
若烹小鲜’,夫鱼扰之则乱。近日内外皆来上封,求更制度者甚众,望陛下渐行
清净之化。”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至若愚夫之言,贤者择之,亦古典也。” 上尝语谓宰相曰:“朕于黎民,孜孜访问,务欲令其得所,感悦人情,亦
赵昌言曰:“今朝廷无事,边境谧宁,正当力行好事之时。”上喜曰:“朕终日与 不难致。且虎狼之性,最是难御,然而能畜虎者,以时饲之,使知养育之意,
卿等论此事,何愁天下不治?苟天下亲民之官皆如此留心,则刑清讼息矣。” 伏牙藏爪,而况于人乎?因思君臣之间,要在上下情通,即事无凝滞,若稍间
隔,岂能尽致理之道?古人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谓宰相曰:“朕每日所为,自有常节,辰巳间,视事既罢,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此言甚有理致。”宋琪曰:“《易》卦:乾在上,坤在下,
便即观书。深夜就寝,五鼓而起,盛暑昼日,亦未尝寝。乃至饮食,亦不过度, 谓之否,此天气不下降,地气不上腾之谓也。坤在上,乾在下,谓之泰,此天
行之已久,甚觉得力。凡人食饱,无不昏浊,傥四肢无所运用,更便就枕,血 地交泰之象也,则知君臣之道,必在情通,乃能成天下之务。”上悦。
脉凝滞,诸疾自生,欲求清爽,其可得乎?《老子》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
全系人之调适,卿等亦当留意,无自轻于摄养也。” 上闻汴水辇运卒有私贸市者,谓侍臣曰:“幸门如鼠穴,何可塞之?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