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8 - 台州史话
P. 198

台州史话
                台州史话


                娱为主,又称“ 才子调 ”。天台、温岭的山坑班,演唱粗犷,称“ 山头

                词调”。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临海有词调停云社,道光至咸丰间

                (1821—1861)有成文社、近圣社。温岭有花山社,黄岩有妙音社、联珠
                社等,天台有国乐社、鼓乐社、音乐社,海门葭沚镇有词调班社。1937

                年、1938 年,临海、黄岩用词调演出折子戏。20 世纪 50 年代,天台、温
                岭词调逐渐发展成戏曲。1959 年临海城关组织业余词调剧团。评书多

                为半职业性艺人在城镇作营业演出,鼓词主要在玉环县一带演出。
                     唱道情 元末黄岩陶宗仪的大型类书《 说郛 》卷 26,记载中国

                古老的曲艺渔鼓(即道情):“(北宋)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
                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 通同部 ’,又谓制作之法

                曰:‘ 漫上不漫下 ’,通衢以为戏云。”说明道情起源北宋末年民间,
                “通”“同”“部”是三个象声字,即手击鼓面发出“通”“同”之声,手

                击后顺势按住鼓面发出沉闷的“部”声。《说郛》又载:“有臻蓬蓬歌,
                每扣鼓和致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者。其歌曰:

               ‘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头看见主人翁’。”这
                是最早的道情唱词。南宋时,道情在浙江流行,周密《武林旧事》载,

                南宋中叶有两位唱道情的专业艺人,在教坊乐部和瓦子勾栏演出,即
                在皇宫和民间演出。元明两代道情,不能适应长篇叙事,从纯歌唱演

                变成有唱有说的形式,自由抒发喜怒哀乐。清代的道情和民间音乐
                相结合,一些古典作品和戏曲被改编成道情演唱。清末出现道情变体

                “路桥莲花落”,在台州、温州各地演出。民国时路桥莲花落以路桥田
                王村为主体,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内容可长可短。乐器以洒尺

                打击竹筒(道情筒)伴唱,节奏鲜明,唱词全用当地土语。还有使用酒
                盅、酒碟、酒壶、茶盆、竹筷,及将铜钱串成雌雄鞭、五彩斑驳的莲花棍

                和扁鼓等,以敲击作伴奏。过门用“牡丹花”“杜鹃花”“荷花开”“莲

                花落 ”作辅助词,欢乐时用“ 荷花开 ”“ 牡丹花儿开 ”,悲哀时用“ 杜



                189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