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品读三门》之《海上三门》
P. 30

၂a৥ൎခ۪




                    海制盐,三门古已有之。北宋熙宁五年(1072)建成杜渎盐场,位于今之小雄、泗
                淋。而后于大观三年(1109)建成长亭盐场,其南延在今之六敖。历经元明清、民国至
                20世纪80年代,历时900余年,产盐区遍布健跳、浦坝两港,“环港皆团灶,居民尽煮
                盐”。杜渎盐场和长亭盐场同为浙东最重要产盐区,一直是三门湾地区赋税重要来源。


                   1. 唐代至清代

                    三门,地属滨海,在以熬制海盐为主的古代,是重要的产盐区。
                                                                                                                                                                                ·长亭盐场旧址
                    唐时,为全国一百余产盐区之一。自宋始,就成为浙东仓长亭、杜渎盐场的重要产
                区,历经明清,长盛不衰,产区遍布健跳港、浦坝港等地的南北沿岸。三门历史上曾为
                宁海、临海两县之辖地,六敖、健跳一带盐场属长亭盐场(健跳港以北产盐区);浬浦、                                                         各一员。元朝时,立运司,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司一员,从九品。

                沿赤三角塘一带属杜渎盐场(健跳港以南产盐区)。《盐法通志》载:“东起夹礁塘,南                                                         明初立盐法,置局设官。长亭、杜渎场立盐课司,隶两浙都转盐运使。清承明制设盐课
                至尖坑塘,西至南庄,北连大成塘。计东西九十里,南北相隔一海,计水程八十里,陆路                                                         司大使一员。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了肃清郑成功、张煌言等人在闽浙的抗清
                二百里,环港皆团灶。”                                                                                     势力,颁布了“迁海令”,兵部尚书苏纳海坐镇台州,撤沿海30里居民内迁,不许商船、
                    宋天圣年间(1023—1032),长亭、杜渎两场统属黄岩管辖。绍兴年间(1131—                                                   渔船下海。长亭、杜渎盐场盐民流离失所。康熙三年(1664),裁杜渎场并入黄岩场。雍

                1162)分立。宋制,浙东路设长亭、杜下桥两镇,置监长亭、杜渎盐场,文臣、武臣、押袋                                                      正七年(1729),复设杜渎场。





























                                                                                                                                                                                  ·制盐场景


           24 | 海上三门                                                                                                                                                       第二篇  熬海煮波话制盐 |    25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