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品读三门》之《海上三门》
P. 45
2. 中型渔船 3. 大型渔船
č̾Ďᇏؓԯ č̾Ďնࠏو
中型的对网渔船。船体略大于小对 载重在75吨以上,用柴油机发动的木质机动渔
船,船尾插一小红旗,故别称“红旗船”。 船。也叫“大型船”。大多由大捕船于20世纪50年代
作业时常与小对船配对,别称“中小对”。 中期改装而成,少数由独捞船改装而成。20世纪60
č̿Ďޣؓ 年代中期以后船体逐渐增大,并引进绞网机。20世
即红头船,船首漆成红色得名,为流 纪70年代改“剃头刀”舵为轮舵,设驾驶台,拆除风
行于台州的小型对网船。从临海县传入三 帆,改“V”字头为尖头形,除去船尾“一字梁”。20
门沿江、泗淋一带。红头船约10米长,4米 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钢木混合结构或钢质结构的大
左右宽,冬瓜底、圆滑。分大小十三舱,中 型机帆船。后期出现100吨位、180余马力的“渔轮式机帆船”,作业范围从近海推向禁
间睡人,后舱打灶烧饭,前头架锚。船员 渔线外的深水海域捕捞。按船的形体大小再细分为大机帆、小机帆。
大小便都要爬过灶头在后舱。后舱边这 č̿Ďੳુર
根梁,叫“火档梁”,厚且高,供劈柴用。 三门称之为“三支桅”“三百吨头”,由舟山传
颜色搭配,漂涂上部为红色,漂涂下部为 入。采用古老的木制舵,舵长11米,宽2.3米;有三桅
黑色;“漂涂”是漂在海涂上,离湖水平放 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风力航速
板。造船用一般都是柏树或樟树为材料, 最高可达每小时9海里;因船头似鸟嘴呈尖形,又称
船前后“龙角”板要漆黑色,眼圈白色,眼 “鸟船”(古代浙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
珠黑色。 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
红头船大桅一支,是杉树,还有后插 公元1405年至1433年,“绿眉毛”追随着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扬帆出海,七下西
花小毛竹小篷,起帮助作用,前面三角顶 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开启了世界航海大发现的先河,而且树立了中华
篷布、灌顶。橹四支,三支摇,一支备用, 民族与邻为善、睦邻邦交、共同发展的和平典范,堪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航海史的巅
桨一支。橹手以杉木为材,长一丈左右; 峰之作。
橹叶以檫树 为材,长四五丈(鲁班尺计 č̀Ďষԯ
算);锚百余斤,如有钱人备有当家锚,两 该种渔船单船作业,曾誉满浙江,有海上“赤兔
三百斤。置船首,船辑系在锚柄圈上,以备 马”之美誉。相传由福建传入三门县浦坝港,后流行
抛碇用。 于台州沿海,又称台州独捞。其特点是稳妥快疾,操
č̀Ďਸຩԯ 作自如,回转灵活,适于近海作业。船形狭长,单桅
用于溜网作业的渔船总称,小巧灵便,适于近海作业,捕捞杂鱼,主要分布在健 硬篷,桅后有长鳖壳,可视风向左右下网,航行时竖
跳、葛岙及邻近地区。溜网船一般长9.7米,宽2.5米,深0.92米,载重2~7吨。20世纪70 头桅一支,加边篷,船速为其他渔船所不及,船长
年代,改装成小机流。按形体大小分为大溜网船、小溜网船。船首两侧有大眼,夏汛两 15.3米,宽3.5米,深1.5米,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大渔船。1952年,改长鳖壳为短鳖壳,背
船并对,大溜网船放网,称“网船”,小溜网船贮杂物,称“煨船”。 两只舢板,载重量20吨。但自1972年始日渐减少,至1987年完全消失。
38 | 海上三门 第三篇 渔舟当车去如风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