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品读三门》之《海上三门》
P. 42
၂aຖԯো č̀ĎཬᲬϰ
用橹划的小木船,渔船中最小者。船头形
如铧锹口,主要分布在健跳猫头村。形体大同
三门湾渔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三门湾沿海之民
小异,无帆,船长5~6.5米,宽1.1~1.5米,深
渔猎农耕兼营。唐宋时期出现的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桨橹行舟,三两人作业。
0.5~0.7米,载重0.5~1吨。可在海港或沿岸作
明时有了网梭船、小钓船、小捕船等名称,风帆行船,速度大增。据《明史·兵志》:网
业。有时加放在大型母船上,出海作辅助捕捞
梭船“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因其轻便快疾,一度用作健跳所城的水兵哨
或两船交往之用。
船。自清至民国,有了大捕船、流网船、独捞船等。以1949年为界,昔时传统渔船都是木
č́Ď߃ऎԯ
质橹摇帆船,多为单道桅,或木桅或竹桅,布帆,略呈菜刀形,载重最大仅十五六吨。
划具船为三门晏站渔村特有,以长衣网作
首部高翘,顶端呈“V”字形,两侧有船眼,俗称“木龙”。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机
业为主。适宜大小渔场,易避海浪,船头小,
帆船、小机流。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钢质渔轮。现在,三门渔船主要为机械船,小船和
海水阻力小,行速快,自明朝以来,一直沿用
木船已经逐渐减少。至于大型钢质船,是如今的发展趋向。随着航海科技的发展,钢质
至今。
渔船上已配备GPS、对讲机、双曲线定位仪、探鱼仪等多种现代化仪器。有的渔船还在
柏树为划具船主要造船材料,坚韧而耐咸
舱房里安装了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钢质渔船抗风力强,捕捞量大,作业能力远远
碱,防潮。当地有“千年水底松,万年水上柏”
大于过去。
之说。船形如大豆壳,没有眼睛,头小,颈窄,
海上捕捞船,按渔船外形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腹大,尾平。船长四丈一尺(鲁班尺),船腹阔
1. 小型渔船 八尺。船上置中桅一根(杉木),挂硬篷。(篷
布为白粗棉布,亦需浸栲汁)。尾艄置硬木板
č̾Ďڽρడ
舵一扇,舵杆长八尺。槭树橹二支,桨四支。中
又称“划岸浅”,“ 扦船”,
舱的盖板头六扇。前舱蓄水饮用,后舱住宿。
是海游港的扦港船,体小头尖,长
另外捕大鱼的划具船则有四支橹,四支桨驶
1.2丈,宽3.5尺(鲁班尺),载重量
软篷,长方形。夏汛,两只划具船并对作业,
仅2~3吨,旧时主要分布在善岙
称“长衣对”。秋汛,划具船单只作业,称“独
蒋、枫坑等村。涨潮或落潮时沿着港涂岸边斜着划去,鱼受惊后会自动跳到船上,捕鱼
捞”,此种为小型独捞。
效果甚好。由于目前海游港已淤积,涂面围垦,该船型制造今已终止。仅在善岙蒋村鲁
č͂Ďᅦຩԯ
班庙里珍藏有“嘎岸扦”样品。
一种夏季在近海固定打桩张网捕鱼的较小的木制船,有的装有小发动机,也可称
č̿Ďׇԯ
小机帆。
三门花桥镇芝岙村一带有种船叫湖垫船,大都用于内海运输,也可用拗罾或划围
č̓Ďཬؓԯ
槽捕鱼用。湖垫船方头、方尾、平底,七至八米长,两米多宽,分三四舱,中间矮脚梁有
小型的对网渔船。结构简便,小巧灵活。适于沿岸捕捞作业。一般船长7~9米,宽
一尺多高,后舱睡人、烧饭,配备两支橹,分座橹和边橹,前头有小铁锚,并有用大毛竹
1.45~1.60米,深0.5米,载重2.3吨。船舱狭窄,难容炊具。无篷遮雨,遇刮风下雨天,
(百多斤)作桅杆。船板基本上用大枫树或柏树,橹叶用棕树。也有船帮,中间稍呈突
渔民多受风雨之苦。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淘汰。
出,称“漂涂”。
36 | 海上三门 第三篇 渔舟当车去如风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