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103

由于这门技艺对工匠素质要求较高,都是手工活,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青年人  一端加上一块硬钢,在炉火中烧红后锻打连接
 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其次,随着原材料价格和箍桶工匠工资快速上涨,箍桶制品在价格  作为快口。锄头摁料先打制成中间厚约5分,宽

 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上箍桶市场萎缩,随着老工匠的相继息业,继承与保护已是迫在  约1.5寸.两头稍收缩点,再打薄成蝴蝶状,然
 眉睫。        后将中间弯成马蹄形,两只“蝴蝶”往里包,恰
            好夹包住锄头口板厚的一端,放进炉火中烧红
            后,锻打连接成一体,保留中间马蹄形的空档,
 5. 打铁
            以便安装锄头码与锄头柄。锄头坯打造好之
 所谓的打铁即手工锻造,是指按照物  后,让其自然冷却,用铁锉和铲刀将锄头摁锉

 件的用途及要求,通过炉火加温、手工锻  平正,将锄头口铲锋利,再回炉加温后,迅速
 敲等方法使钢、铁等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  抽出放入泥水中淬火处理即可。
 形以获得预定造型的传统手工技艺。打铁  打铁工艺看似一种粗糙的力气活,但必须

 工艺一般分为快口打制、工具农具打制、  掌握一定的技巧与经验,无论是在炉中加温,
 铁钉打制与模坯打制等。本文所说的打  还是用锤的轻重,尤其是嵌钢、淬火等关键环                                          ·炉灶
 铁,主要是指快口与工具农具打制,主要  节,完全靠眼力凭经验。否则,打出的刀要么
 流传于亭旁镇铁场村一带。  不坚易钝不锋利,要么过硬易折易缺口。尤其
 打铁工艺历史悠久,冷兵器时代,人们打制刀剑用于打仗、防御或打猎,打制工具  是有些特型的刀具,如圆木工用的卷刨、里子

 农具用以生活和耕种。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少不了打铁,只不  刨、斧、凿等,必须是有相当经验的铁匠打制。
 过有些用具改用机器生产,手工打制逐步减少。  而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种用具如锄头、砂剑、
 打铁首先得筑炉灶。打铁炉通常为开口炉,两边各垒以半圆括号形的泥土包,中  柴刀、草耙、铁锹、钉耙等等,其工序基本相

 间灶门两头通,外加风箱借风助火。再是在炉灶的左前方按上各类墩椿,有铁墩、羊角  同,但精密程度和技术要求则略低些。                        ·淬火
 墩、四方墩、圆宝墩等。在锻打之前先需将炭火烧旺。然后根据所锻打的农具或用具  三门打铁业最盛的村庄为亭旁铁场村。据
 的大小,把铁板或铁条裁剪成条条块块,取铁块或铁条放入炉内燃烧的炭火中,待烧  《鲸溪盛世轶事》载:鲸溪处梅坑之口,两旁
 红到一定程度时,用火钳夹出放在铁墩上。通常由二至三人轮番锤打,直到铁件变冷  山梁多产铁砂,故名铁场。百姓以流洪(放铁
 变硬时,重新置于炉火中烧红后再打,反反复复直至打成。若是打制快口,当粗坯打成  砂)、冶铁为业,年产铁数千担,远销甬、台两

 后,用凿子在快口处直开一道嵌钢口,将好钢嵌上后复置炉中烧红后再把嵌钢口合拢,  地。锻造之铁器精美,供周边各县民众生产生
 并细敲细打直至完成。待完全冷却后,再用铲刀将刀坯的刀口两面铲薄铲平,用锉刀将  活之需。“铁场砂剑快如风”是全亭旁妇孺皆
 刀背等处锉齐锉光。最后,将它重新置入火炉中加热,至一定程度后迅速夹出,将刀口  知的民谚。每至五更,家家开炉、户户锻器,火

 部分放入水中数秒钟进行淬火。至此,打制工作全部完成,按上把柄,磨快刀口即可使  树银花飞溅,锤声山谷回应,日落方休。村庄
 用。         内设铁市,每逢三八,周边各村至此贩售铁砂
 再譬如锄头的打制,先要分两块下料,即锄头口与锄头摁。锄头口料打制到一头厚  者云集,甬、台两地贩运铁砖者络绎不绝,道
 约5分,宽约1.8寸,另一头逐渐打薄,宽度也逐渐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在锄口薄的  路堵塞,一派繁华景象。
                                                                                  ·铁墩


 96 | 民俗三门                                                             第三篇  民间百工匠心巧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