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28
2. 杨家板龙 杨家板龙迎龙活动,历史悠久。据《杨氏宗谱》载:迎龙活动,始于明隆庆初年,
历经明、清、民国诸代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三门龙灯种类繁多,有稻秆龙、火龙、百
č̾Ďൎძჷ
叶龙、滚地龙、布龙等。但杨家板龙别出心裁,以木板作底座,竹篾为支架,外裹彩纸
亭旁杨家板龙,是当地百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图腾崇拜
或彩布,一段一段接成长龙,故称杨家板龙。黄瓜曾是杨家特产之一,当地有“杨家卖
产生的迎龙活动,以祈求丰收、平安。迎龙活动多在元宵节举行,有时亦会在农历二月
黄瓜,铁场打钉耙”的民谚。因杨家板龙由一段一段的龙身连接而成,每段龙身形若拱
二花朝节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举行。
桥,状似黄瓜,故又称“黄瓜龙”。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在古代传说中,龙有鳞有角有须有爪,
č̿Ďԛ႒ড়၎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布云行雨,神通广大。龙掌
每年的元宵节,杨家村民都要举行迎龙活动。板龙出迎前的头夜(正月十三)要先
管风雨雷电,三门方言中将闪电称为“龙闪”。湫水山是三门的主要山脉,湫水山龙的
“郎台”,即彩排,以确定龙段顺序、检查伴迎的鼓亭、五兽、抬阁、龙筅、仪仗等。一切
传说在三门尤其在亭旁一带流传十分广泛。亭旁城隍庙供奉的就是湫水山龙屈坦。农
准备就绪后,在正月十四日申时在城隍庙前的广场开始接龙,各伴迎项目按规定顺序
耕社会时期,百姓靠天吃饭,遇水灾、旱灾,作物歉收,生计艰难。故而在大旱时节,当
排列:头牌、龙筅、旌旗在前,板龙、五兽、鼓亭、抬阁、仪仗鼓乐随后。三声棒头铳响
地有到龙潭取水的习俗。“两山亭立如天马,双溪旁流若地龙。”亭旁,地处浙东沿海,
过,迎龙开始。
距县城9.5公里,四围皆山,属河谷平地,是典型的农耕区。为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
板龙出迎时,须按规定的“龙路”巡游。从城隍庙过上蔡桥到大坑殿朝拜平水大
登,就产生了元宵迎龙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亭旁板龙
22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