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37

及五太尉神牌。出迎时放三连铳,起乐列队,全副鸾  4. 高枧鼓亭抬阁
 驾开道。出迎时,但见焰火如花,彩旗猎猎,狮子腾挪
                č̾Ď৥ൎძჷ
 引路,白象、犀牛、麒麟、梅花鹿、四不像——五兽依
                高枧鼓亭抬阁,是盛行于三门高枧的庙会迎
 次紧随其后,鼓亭抬阁压阵。五兽之上,各坐“太子、
            神巡游活动。这种活动在三门的海游、亭旁、沙柳
 何仙姑、玄武帝、皇帝、仙翁”;抬阁之内端坐“花木
            及周边的天台、宁海等地均有展示,但以高枧规模
 兰”“岳家将”。十三记锣铿锵,好不威风;“三五七”
            最大,影响最为广泛。高枧鼓亭抬阁始于明万历
 牌雄浑,煞是壮观。坐骑人物均由孩子饰扮,戏剧服
            年间(1573—1619),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饰、戏剧脸谱,色彩浓烈,有较强的观赏性;六兽开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迎神巡游除鼓亭抬阁外,还有六
 乐队伴奏是十三记锣,鼓亭抬阁伴奏曲调是“三五七”
            兽、龙灯、采茶、莲花落,三十六行等民间表演参
 牌,乐感强烈,节奏鲜明,两者相得益彰,若进行曲。
            与出迎,规模不断扩大。
 六兽出迎时,沿途百姓争相观看,熙熙攘攘,万人空巷。出迎巡展线路亦有规定,
                庙会活动多与祈福祈愿有关,高枧鼓亭抬阁
 从太尉庙出发,在城关主街道绕一周后回转太尉庙结束。
            迎神巡游亦不例外。高枧地处三门县西部山区,
 č́Ďᇅቔ࠯ၜ
            域内多溪流河道。暴雨季节,洪水泛滥,冲毁堰坝
 “六兽”制作考究,且代有传人。制作时,按“六兽”形态,用木做架,一般高2米,
            田园,百姓苦不堪言。高枧村依山傍水,吴岙溪由
 长约3米。旧时,用各色布裹皮,外贴符合各兽花纹的剪纸或布贴,如梅花鹿用梅花;
            北向南绕村而过。旧时,洪水经常冲毁村东的田园
 麒麟用鱼鳞等,惟妙惟肖。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材料及制作技巧亦有所变化。现在,
            溪坝。为了治理洪水,造福百姓,高枧举全村之力
 一般用呢绒裹皮,犀牛用黑绒,白象用白绒,狮子用黄绒再披长毛,“四不像”用棕绒等
            在村东筑防洪坝,俗称防洪沙岗,并在岗上植木
 等,制作时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在“六兽”体内安装彩灯,眼睛用灯泡取代,“六兽”
            固土。同时,在溪边建赛雨庙,供奉白鹤大帝金身
 通体透亮,熠熠发光,更具美感和观赏性。原本,“六兽”或抬阁均由人抬着行进,现在
            和龙王金身;在村庄后山建香石庙,供奉行君金
 则改为用机动车承载,但也失去了旧时随音乐节拍颠、摇、翘、抖的趣味,难以体现原
            身,保佑一方百姓平安。庙成后,每年正月十四都
 始的野性之美。海游六兽迎神出游,一直以来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多次参加县元宵节
            要举行庙会,以祈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年防
 民间艺术大会串及踩街活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洪沙岗栽下的樟木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
 č͂ĎԮӵЌ޹
            茂,郁郁葱葱,人称“樟林”或“风水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游六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走到了今天,使得这一古
                高枧鼓亭抬阁的兴盛还与其显赫的家族有
 老的民俗活动能以活态的形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游六兽的传承面临着诸多的
            关。高枧郑氏系出名门高士,为当地望族。据《郑
 问题,“文革”时期的断层导致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年轻一代缺乏参与热情,土生土
            氏族谱》载:始祖郑虔(685—764),字若齐(一字
 长的草根娱乐与传统信仰难以抵御现代“洋快餐”娱乐的冲击,乡愁只留下一个渐行
            弱齐、若斋),祖籍河南荥阳,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同时精通天文、地理、
 渐远的背影。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把根留住,三门县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建立保护工作
            博物、兵法、医药,是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唐玄宗时任著作郎,复迁广文馆博士,
 专门机构,组织专家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游六兽文化、制作专题音像,通
            从此名声大振。后因禄山秽乱,被贬谪至台州任司户参军,肇开台教,为台州人文教化
 过街道文化站开展宣传、普及、培训等活动,建立传承人队伍,重点培养年轻传承人,
            之祖。后裔郑仲纯,于南宋建炎年间徙居高枧双楼,后人分迁高枧、石马、下洋、黄罗、
 使这一古老的习俗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樟树下等村。


 30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