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品读三门》之《人文三门》
P. 39
၂aසۚሷౖڜࡾ 和吴夫人设席龙船,焚烛燃香,祭拜天地祖宗,祈求靖难复国。他面海操琴,迎风鼓
弦,靖康耻、维扬乱、战事难、江海险一时涌上心头。这个过了年才25岁的君王要的是
君临天下,至少也希望坐断东南,殊不料命运安排他像陈霸先后裔一样逃亡海上,万
举凡历史治乱,只争一姓王朝者,带给社会的
死求生。他不由得万念俱灰,举起手中的古琴,投向了滚滚东去的浮门江。(《忠正德
只能是短期的“治”终久的“乱”,太平安定永远是
文集》卷七,《会编》卷134,《要录》卷31、《挥麈三录》卷1)。
普通百姓的奢望。
就在古琴入水时,一条大鱼跃入龙船。吴夫人(后为皇后)当即举香称庆:“恭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初,“靖康之变”后两
陛下,此周人白鱼之祥也。”相传,周武王渡河伐纣,有白鱼跃入舟中,结果周军大胜
年,金军继续南侵,刚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不久的宋
(《宋史》卷243)。吴夫人的白鱼祥瑞一说,立即缓解了宋高宗近乎绝望的情绪。翌日
高宗赵构即把小朝廷迁往扬州,以便随时渡江南
于蛎江滩头下令登陆,是处后称车马渡。绍兴十五年,有渔民在浮门江捕鱼时捞上一
逃。金左副元帅完颜粘罕(宗翰)遣军“袭康王于
琴,见琴腹题字“臣雷某造”,知是高宗当年所投之琴,遂还于朝廷。高宗见琴,潸然泪
扬州”,宋高宗闻之丧胆,在五六个近侍护卫下策
下。此后,宋高宗还特意造出盾形古琴送给臣子,以琴励志,不忘当年蹈海之苦。后人
马出城狂逃,觅得一小船渡过大江,“百僚窜身扬
亦因之改称浮门江为琴江。一个多世纪后,跟随文天祥南下勤王的本地义士张和孙曾
子江津”,重金买渡,而追随的十多万百姓则无船
在一首诗中提及这段故事:“鳌背龙飞集武林,无端麦饭也关心。五城无限思乡泪,莫
可济,壅塞江北。宋高宗携嫔妃臣僚,乘御舟撤至
向浮门泣故琴。”
临安(杭州),再撤至越州(绍兴)。
宋高宗的船队于二月初移泊温州江心寺下。三月,金军北撤,高宗船队循原路返程
十月,金军渡江屠洪州,克建康,宋高宗再逃明
北上,途经台州湾,御舟搁浅,几乎翻船。四月,行朝船队抵达已遭金兵屠城的明州,又
州(宁波)。这时负责江南战场的金太祖四太子完
从明州至越州,得以结束了5个月的海上流亡生涯。
颜兀术大军已经占领临安,并派精骑四千直抵明州。宋高宗亲自处斩了十七个闹着要
在战争的背景下,一个王朝的迁徙都如此步履艰难,更遑论普通百姓。史书中常有
上船出海的卫士后,留大将张俊于明州拒敌,自率臣僚从定海县(今镇海)弃城遁海。
关于携民渡江的记载,但跟随宋高宗逃难的老百姓就没享受到被携带的仁政。当年扬
好在当年初春,属官早在闽广募集到大批海船,其中包括100只米船,停泊明州,以为
州城滞留长江北岸的10万民众,在金军的利刃下,不是沉江自尽,就是任其宰杀,幸存
“防托”之计。是年岁末,南宋行朝为一支船队所载,颠簸于浙东近海,去往温州。
者则全成俘虏。只有散落在各姓氏宗谱的字里行间,尚还留有他们少许踪影。如横渡柳
海上连日南风,船队航行甚慢。除夕,船队夜泊三门湾口浮门江,传来江边安住寺
氏始祖柳宗晓,其兄弟3人皆是宋高宗南渡时护驾来台州,尔后迁入横渡的。此一时期
晚祷的钟声和浮门村陈氏后人送年的鞭炮声。兵荒马乱中又是一年。宋高宗携张夫人
迁居三门的有32个始祖,占迁入始祖的26.2%。此是第二次人口大迁入。
22 | 人文三门 第二篇 鼓角争鸣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