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古桥神韵
P. 110
古 桥 神 韵
图七 中国建筑工程部科研院测绘的民居与广济桥(1962 年 5 月 13 日人民日报第 6 版)
版上,溪、桥、路、屋协调成景,树下石 三、桥梁建造
凳可闲坐纳凉。广济桥的存在确实让建筑 据 民 国《 台 州 府 志》 载:“ 广 济 桥,
专家们感到震惊,在 1919 年即有能力建造 在广济门外,今士人多纳凉于桥上,十里
具有民族特色的 7 孔连拱洋大桥,该桥具 平沙,风清月白,三旬佳境也。”清末退
有技术的先进性和施工难度,也可能是他 隐千总、邑绅夏古香,有感于广济门外大
们在各地的调查中第一次见到最早最长的 溪木桥被洪水冲毁,竹筏以济,频遭灭顶
洋大桥,故在民居调查中,把广济桥也测 之凶,后木舟驾渡,逢县市之日,熙来攘往,
绘进去,且桥图占画面一半以上,在人民 争先恐后,拥挤异常,不免临流返驾,或
日报予以刊登,全国少有。 坠渊而亡命者,矢志建桥。遂爰会城乡绅耆,
同济大学桥梁专家对当时天台县能建 酌议建筑石桥,以期一劳永逸,并邀桐柏
造这样大型的桥梁,惊叹不已,评价是“结 费道人参加。建桥设立广济桥局,水南村
构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拱的广济桥, 设立了广济桥分局,夏古香任广济桥局首
已经历了 77 年历史,对于超静定次数很高 事,“一面备文呈县请示助捐,一面延师
的连拱结构,采用如此薄的拱板和薄墩, 估计工程,采石于山,筏木于林,购洋灰、
反映出当时的桥梁设计水平、施工水平和 钢筋于沪上,鸠工庀材,经营缔造,从如
结构计算水平都是很高的,该桥的技术应 归市。经始于乙末(1919 年)之秋,造成
该具有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于乙丑(1925 年)之冬,时阅七载,费金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