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天台行旅》
P. 10
壮丽矣!”正 天台山北麓跋涉,走的就是一条著名的唐诗之路。他们溯流而上,望石梁飞瀑,
因为地处荒蛮, 登华顶主峰,朝佛陇国请,看赤城栖霞,居桐柏道源,探桃源仙境,坐寒岩夕照,
“所以不列于 沿大溪一路迤逦,抵达临海。据统计,唐代有 400 多名诗人登临此间,称著
五岳,阙(缺) 者有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长卿、刘禹锡、陆羽、贺知章、宋之
载于常典者, 问、沈佺期、钱起、元稹、李绅、皮日休等,还有一些隐居山中的方外人士,
岂不以所立冥 如司马承祯、徐灵府、杜光庭、吴筠、灵彻、皎然、贯休等,既创作了诸多
奥,其路幽迥, 名作佳构,又留下了诸多遗迹佳境。
或倒景于重溟, 当年,在去天台山的水路中,诗人孟浩然推开船上的竹帘,遥望云霭迷
▲ 波动巨鳌没 蒋冰之 摄 或匿峰于千岭, 蒙的山峦,向同伴说起他的目的地,神情尤为欣悦:
始经魑魅之途,
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 来往任风潮
孙绰写好这篇赋后,把它交给友人范荣期看了,范荣期拍手叫绝,称赞它“掷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地作金石声”!天台山由此扬名。
天台关岭、石梁、华顶、桐柏、寒石山一线,是浙东唐诗之路最精华的路段,
天台山首先体现的是仙道精神。相传黄帝赴天台桐柏受琼浆玉液,周灵 展示山水人文最美丽最独特的画卷。自此以后,历代文人如陆游、苏东坡、朱熹、
王太子晋驾鹤来主管桐柏山,汉魏六朝时期,这里就成为文人雅士向往的仙 袁枚等,纷纷莅临。在明代,自然地理旅行家徐霞客与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
域桃源了,在汉代就产生刘晨阮肇桃源遇仙的文学故事;晋代王羲之与孙绰 是继前人踵迹的后来者。
结为同好,一起在兰亭流觞曲水,他到了天台华顶学道,在黄经洞习书《黄
庭经》,于流云中悟出永字八法,开一代书家风范;其时,西域僧人昙猷在 在天台山腹地石梁飞瀑侧畔,我依偎着徐霞客拈须微笑的塑像,与他的
赤城山下和石梁桥畔结茅端坐,让山中的猛虎蛇豗成了最忠实的听众;陈隋 目光对接,他聆听瀑声,凝视飞泉,久久出神,他终究是匆匆的过客,就像
之间智顗隐居在天台佛陇,黄卷青灯,清苦修习,创建中国汉化佛教最早的 唐宋诗人那些飘逸而过的身影,把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留驻在这里的山
宗派——天台宗,建天台宗十二刹,影响流播海外;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丰干 水和树影之间。追随徐霞客,漫步于天台旅途,穿行于林泉幽壑和高峰,流
隐居寒岩,写了三百多首寒山诗,在中国白话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寒山 连于村庄崖石和清流,拜谒儒林佛寺和道观,我的身边多了一尊指引我前行
诗成为西方人信奉的“圣经”,寒山成为欧美嬉皮士青年一代的偶像;宋代 的神灵,他在冥冥地呼唤着我,让我当一回真正的霞客,以自己独特的角度
天台颠僧济公,破帽破鞋破蒲扇,腰挂酒葫芦边唱边跳,雅俗共赏,与寒山 去观照天台,在古今来往的文字中寻觅到知音。
同而有异,文学经典形象可与孙悟空、哪吒相媲美;唐代天台高道司马承祯 追随霞客,展开天台旅途,我们重新拾回失落和疏忽多年的山水与人文
居桐柏,著《天隐子》《坐忘论》,开正一道,宋代张伯端居桐柏山,修炼 的回忆,得到更多的安静和舒畅。霞客,餐霞客,为高道,是羽人,是我的知音,
内丹,著《悟真篇》,开中国道教南宗之门。天台形胜之地,佛道精神张开 我与他一起在行走中悟山水人性和天道。跟随霞客们的脚步,我的身心伴你
双翼,在白云苍穹中翱翔。 启程。
追随霞客,展开天台山旅途,走上一条风光之路,一条佛道之路,一条 让我们的身心与文字又开始一次灵魂的远足与精神上的行旅,感受那一
诗歌之路。在这里我拾取了历代文人不绝的步履和永恒的吟唱。有唐一代, 路行来的清雅吧。
400 多名诗人自淮扬乘舟沿水路而来,过钱塘,穿稽山,越鉴水,沿剡溪,循
10 天台行旅 追随霞客,展开天台旅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