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罗阳镇志
P. 51
罗阳镇志
和国成立初(1949 及后若干)拆建改为粮食局办公楼。
景泰七年(1456) 刻及泉碑。
天顺三年(1459) 建山交寺,开田,记碑。
同年 重修泰顺学宫,记碑。
天顺四年(1460) 知县郭显宗署名勒竖《建置记》碑。今碑存儒学路及泉宫侧。
天顺五年(1461) 刘华封由景宁庠溪迁居三洋(今属文成县),传二代刘玫转徙罗阳阳
心街肇基。后裔刘开俶于清道光元年(1821)分徙今洪口阳山。
正德八年(1513)四月 县前街疫病流行,“死者相枕”,又大火延烧及鼓楼(在今县公
安局)。
正德十四年(1519) 泰平桥(今名太平桥)首建。桥在县治东。蔡芝任知县时重建。嘉
靖二十六年(1547)毁。万历间(1573—1619)潘仲兰任知县时重建。崇祯二年(1629)圮。
之后几度修建,皆为廊屋式木平桥。1957年拆旧木廊屋桥,改建钢筋混凝土T形桥。桥长10.10米,
宽 11 米,跨径 9.20 米。
正德间(1506—1521) 镇云桥(现名登云桥)首建。桥位于县城南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
重建。
嘉靖九年(1530) 罗阳城垣始建,耗银 5900 两。长 900 余丈,高 2 丈,上设 8 楼,置
城门四处,水栅门三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初五 东街发大火。大火延烧官廨(官署房)、鼓楼及民居
五百余间。
嘉靖二十七年(1548) 泮阳(今北外职业高中址附近)鲍家遭火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十一日 倭寇三千人从桐山(今福鼎)窜入,泗溪生员林田
率乡兵守排岭(在今雅阳)阻击,力战牺牲。寇自雅阳一路窃掠至三魁,残杀十天,溪水变红。
接着进华峰(今大安后垟)、下洪,进入莒江屯驻二十多天。各处民房多被烧毁。十二月十一
日进犯县城东门,遭兵民夹击,才南逃入海。
同年 罗阳书院创建,址在地轴山(今南门外),清初毁于兵燹。清乾隆十七年(1752)
重建,址在赤砂之右(今县机关幼儿园址)。
隆庆二年至六年(1568—1572,《泰顺县志》作“隆庆二年至七年”,误) 于南郊宋圮
古塔近旁的象山布谷尖建塔。塔名象山。万历辛丑(1601)县民包宏仁重修,易名“文祥”。
清嘉庆十七年(1812)塔倒坍,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县民潘
浦重建。1988 年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县文博馆暨罗阳镇政府发起重修。
隆庆四年(1570) 镇东桥首建。桥在东门外,原为石平桥,后改为廊屋式木平桥。
万历四十二年(1614) 高伯海从青田徙罗阳,初居朱家山,不久转徙西门大深洋肇基。
后裔散居司前、仕阳、章坑等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