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罗阳镇志
P. 50
ն൙࠺
永乐四年(1406) 梅至、梅祥兄弟由青田大漈(今属景宁)迁罗阳溪坪肇基,后裔散居
龟湖、黄桥、柳峰、戬洲等地。
永乐年间(1403—1424) 沈希三从青田潴溪迁居下交阳(今下交垟)洋边。成为下交洋
沈氏始迁祖,生三子分为松、竹、梅三房。三世孙沈必清迁川山洋,四世孙沈仁端前往东溪前
墩开派立族,沈仁福则移居后洋。
宣德六年(1431) 陈德祚、柳广邀合处州徐子举等人起事,进入泰顺境内,两浙藩司率
兵驻罗阳征讨。
正统初(1436 及后若干) 季淳,青田梅歧(今属景宁)人,明景泰年间官任内阁中书。
英宗登位,淳弃官流寓泰顺,居阳心街。其六世孙季茂广分居深坪(今鹤巢地),后裔散居今
雅阳塔头底、横坑朝坳。
正统十三四年间(1448—1449) 福建建宁等处矿工为抗拒官兵搜捕,退聚罗阳,沿白溪
至交阳口(今东外村)设寨立营,号称“十八社”,与据守官台山(今寿宁县城东北)的沙县
农民起义军邓茂七属部相呼应。温郡进剿队伍到交阳口,遭伏击覆没,都指挥王英等亦死。正
统十四年(1449),罗阳十八社义民在交阳大败官军,击毙指挥顾铭、千户洪珍等官军头目。
明景泰元年(1450)布政使孙元贞等总大军分驻三港、台湖(今属文成),坚壁莒江,屯兵仙居,
又派瑞安县丞陈醇和乡绅潘尹序进罗阳招抚,同时一鼓作气杀伐进城。剩余的起义军退到官台
山。八月,起义军返据罗阳。景泰六年(1455),矿工起义被平息。
正统年间(1436—1449) 彭寄宗、彭寄广从彭家堡徙罗阳,今族众散居鹤巢、南院等处。
又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枫树梢彭氏族谱载:明正统间,彭孟通、彭孟洪兄弟自景宁大漈
屏山迁罗阳喜鹊塆、罗墩,为泰顺彭氏始祖。传至四世,彭琴有自罗墩迁枫树梢,为枫树梢支
系始祖,派下子孙散居后山赤坑、南院毓秀坑、大安后洋等地。
正统年间 叶良宾为避乱从处州括苍迁居罗阳(一说迁今西旸镇叶瑞阳分徙罗阳),为罗
阳叶氏始祖。
建县(1452)前 王阅由温州迁入罗阳。后裔于嘉靖二年(1523)定居南溪筠竹坑和玉
西上寮。
景泰三年(1452) 朝廷派兵镇压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后,析瑞
安县义翔乡五十六都、五十七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共 5 都 12 里和平阳县归仁乡
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共 3 都 6 里置县,县治罗阳。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
之意赐名泰顺。泰顺县隶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
同年 县学初建于县治右翼。
景泰六年(1455) 都御使刘广衡到县督战,在镇压寿宁境官台山邓、叶余部后,命指挥
洪瑄、推官温仪各统军民兵四百分番戍守罗阳。
同年 创建学宫(又名文庙、孔庙)。清道光四年(1824)迁建于南城门内,中华人民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