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南院乡志
P. 180
第十七章 文 化
革命游击队根据地,配合红军挺进师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在他的影响下,其母刘素贞(生
于1876年)、其兄钱永流(生于1897年)、其弟钱永叶(又名钱永品,生于1912年)均投身革命,
分别担任泰东区委交通员、闽东特委交通员、闽东游击队队员。他们奋不顾身,英勇奋斗,三兄弟于
1936年先后光荣牺牲。刘素贞被国民反动派逮捕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解放后他们的遗骸均被安葬
在泰顺烈士墓,成为著名的一门四英烈,他们的光辉事迹,现在温州江心烈士纪念馆陈列。1996年,
泰顺县人民政府在棠坪村建立四英烈纪念碑,彰显先烈的革命精神,以激励后人。
时在公元二〇〇五年冬季月 武肃王三十五世孙 钱署阳撰
录自(棠坪)《彭城钱氏宗谱》
“富了千家,穷不了我一家”
—赖家龚帮助乡亲致富记
在泰顺县南院乡,随便到哪儿走走,在路上、在蘑菇收购点,还是在家庭蘑菇房,几乎都会听到
这么一句话:“幸亏了家龚。”
这个名叫家龚的人,姓赖,是这个乡山头仔一位年近40的农民,他,为什么会赢得人们的普遍称
颂呢?
话得从1982年说起。那一阵,外地不少人种植蘑菇,增加了收入,而南院乡农民除了挑柴禾卖几
个钱外,再也没有其他收入。“为什么就我们不行?”入秋时节的一天,赖家龚憋着股劲儿,跑到邻
近的下洪乡,要求跟他们签订蘑菇种植销售合同。人家劝他:“你南院海拔900米,山高地冷,种不
起来的。”家龚不信:“先搞点试试嘛。”人家又说:“即使成了,每天跑10多公里送蘑菇到下洪来
卖,也不便啊。”“这,我不怕。”回答得脆响。最后,家龚总算弄到了一份合同。
回家后,他一边翻阅蘑菇种植技术资料,一边就摸索着干了起来。不久就成为全乡第一个500平
方尺蘑菇床的拥有者。由于他精心管理,仅一个冬春就收入960多元,还未算自己食用和送给乡邻的
二三百斤鲜菇。单项副业收入这么多钱,在当时的南院乡真如特大新闻,别提有多喜人了。
这一下赖家龚更来劲了,他逢人就说种植蘑菇的好处,一些过去思富无门的人被他说动了心。他
娘见他整天这样忙乎,怕以后万一出不了菇,反倒落个不是。家龚说:“我种植蘑菇,本来就是为了
大家都能种上,共同富裕起来。我定会帮助大家种好的。”
他说到做到,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从建房、扎架、堆料、下种一直到采菇,每一家的每一道工
序,他都去指导。有时候忙不过来,连外甥也带去当助手。菇菌多娇弱,逢上一些菇农新学,常常出
事故。一有异常,乡亲们就来抓他的“差”,有时忙完一天,刚进门槛又有人来叫,他二话没说,又
转身“出诊”去了。累得腰酸背痛,坐不稳,睡不安,已是常事。相距十几里山路的村庄,上百户人
家的菇房,处处都留下他的足迹。而他却从未收过人家一分钱。因为顾不上自己,他家的蘑菇管理放
松了,产量反而比不上别人。但看到别人家的蘑菇产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蒸蒸日上,他也感到
乐在其中,他说:“富了千家,穷不了我一家。”
1984年冬和1985年,春南院乡已收购蘑菇4.50万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8万元。1985年秋天的种植
合同已经签订,面积达25万平方米,收入可望达25万元至30万元。难怪农民们都说幸亏了他!1984年,
155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