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洲岭乡志
P. 74

ḤֻੂᅣḤḤḤ୪ḤḤḤြ




                                                   第二节    农机具



                    农机具包括农具和农业机械,按用途分,有耕耘机具、植保机具、收晒机具和农产品加工
               机具。

                    耕耘机具   传统性农具有锄、犁、耙、耖、耒轴、牛轭、耘田圈等。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开始使用拖拉机,1979 年统计,耕作机械动力 36 台 /3 匹马力,其中手扶拖拉机机引农具 12 台。

               从此,机械农具逐步取代以耕牛为动力的犁、耙、耖、耒轴等旧式农具。
                    植保农机具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喷雾(粉)器,1971 年共有 96 台。

                    排灌机械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使用抽水机,1979 年有排灌机械动力——柴油机 4 台,48
               匹马力。

                    收晒机具   传统的主要有镰、稻桶、稻梯、簟等。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使用打稻机,先有
               脚踏打稻机(单人、双人),1971 年有脚踏打稻机 71 台。1979 年,有电动打稻机 3 台,脚踏

               打稻机 111 台。1986 年开始,基本实现机械脱粒。以上所述为水稻收晒机具。番薯收晒机具有
               番薯刨、番薯簾、箩、篰等,1958 年开始使用番薯刨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机动番薯刨机

               取代手工番薯刨。
                    粮食加工机具    传统用具有笼、捣臼、踏碓、风扇、筛(糠筛和米筛)、栲栳、畚箕等。

               1971 年有第一台碾米机,1979 年共 13 台。2010 年后几乎家家都有小型电动碾米机,全面取代
               捣臼之类的旧式工具。石磨的替代者——磨粉机,在 1971 年引入第一台,之后逐渐增加。



                                                  第三节    生    产



                    农业生产指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

                    粮食作物    洲岭属中山地区,粮食作物,春粮、夏粮、秋粮都有种植。按主次分,主粮有
               水稻、番薯,辅助粮(杂粮)有马铃薯、大麦、小麦等。

                    水稻  水稻种植历史较久,品种多。清代水稻有籼、粳、糯三种。民国时期水稻品种以中
               籼为主,其次是晚籼、晚糯、晚粳。20 世纪 50 年代后引进水稻良种较多。50 年代中后期引进中、

               高杆早稻有 503、南特号等。60 年代到 1977 年引进推广矮脚南特号、珍籼等品系。1978 年后,
               单季晚稻老品种被杂交稻良种所取代。杂交稻成为单季晚稻当家品种后,稻谷亩产量和总产量

               大幅度提高,成为农民主粮。2010 年稻谷总产量为 1761 吨。
                    番薯  明代从福建引入。刨番薯丝晒干长期为农民的主粮。20 世纪 80 年代大面积种植杂

               交水稻后,番薯退出主粮地位。番薯品种按表皮颜色分为红、黄、白三种。民国时期有台湾红、
               台湾黄等。70 年代从福建引进新种花。


                                                           55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