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0 - 泰顺县文化志
P. 210

第三编 音乐 舞蹈                                          ·147·


                 传说编创了该舞蹈。清道光年间,下洪贝谷村(下后垟村邻村)的徐万廪把《龙凤狮子灯》

                 引到下洪,之后的百年间,该舞蹈在下洪一带盛行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洪村
                 一年一度的元宵会活动中,关帝庙中必有《龙凤狮子灯》演出。1952年、1954年和1958年,

                 《龙凤狮子灯》先后三次参与温州会演;1979年11月,由文化馆重新加工编排成舞台版参加
                 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奖;1986年6月,参加市第四届鹿城音乐会演出,获民舞成就奖。20

                 世纪90年代成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温州卷》,将其作为首篇。
                      该舞蹈因龙、凤、狮子合舞而得名。有龙、凤、狮子各一对,分别与龙珠、花篮、狮

                 球相配,在动作上注重刚柔结合,如盘龙、龙点头、凤展翅、舞龙珠、蹲狮、狮抓痒等,将
                 龙、凤、狮的动作形态与舞蹈者的艺术动作结合为一体。《龙凤狮子灯》舞曲在本省民间灯

                 舞中独具一格,它汇集了当地的马灯音乐、民间小调、龙舞音乐的精华,有慷慨激昂的《将
                 军令》,有轻松抒情的江南民间小调,也有一人唱众人和的古老高腔。

                      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是该舞蹈表演的高峰期。演出队每到一地,先是报送红帖(一般一座
                 院子送一个帖子,遇到婚寿喜庆时,帖子相应增加)。东家接到红帖后清扫场地,包好“红

                 包”,准备鞭炮、茶点之类,以便迎送。灯舞队由一人手擎高脚香炉引路,先在“众地”
                 (如祠堂等村族公有的场地)表演,再从“祖厝”(村族中最老的房子)开始,逐步表演。

                 当代,该灯舞主要流行于大安、下洪一带。



                      二、碇步龙



                      《碇步龙》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仕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
                 为庆祝早阳村林氏宗祠落成,首创在碇步上舞龙灯,以庆大典。该舞蹈的主道具是用竹篾编

                 成圆形笼子,笼外蒙上布匹并绘上龙鳞图案,节节相连,每节均装有木手柄用来把持。由于
                 受空间的限制,一些在开阔场地表演的动作在碇步上难以完成,编创者便根据碇步的空间位

                 置设计套路动作。该舞蹈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渐趋完善,形成流畅飘逸的特点。表演时,要求
                 演员有持久耐力,熟练技巧,还要步伐一致,敏捷稳定。龙舞从“开龙门”到“关龙门”,

                 有“圆台”“龙菊花”“四角交井”“龙咬尾”“龙洗段”“五角星”“搭龙坪”“跳龙
                 门”“龙见月”“交剪搜”“龙卷涧”“过东海”“三角当”“水面跳舞”“大困龙”“龙

                 吐气”“四城门”“龙挂珠”“龙穿针”“龙过涧”“上盘龙”“排寿字”“下盘龙”“云
                 底摸月”“水波浪”“龙盖顶”“做龙栏”“送横匾”“过九井”“三盏灯”“穿九

                 州”“排太极”“龙破庙”等60多套动作。
                      音乐伴奏队伍一般跟在舞龙队的后面,舞龙队按锣鼓快慢节奏表演。提龙灯的表演者

                 称师爷,也称“喜乐神”,须由村里有福气的人担任。龙队去外村巡演回来时,要设宴请师
                 爷,意为风水不外流。舞蹈队每年正月应邀到近邻各村表演,也有应邀到临县演出的。1983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