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泰顺县文化志
P. 211
·148· 泰顺县文化志
年,应县文化局邀请到县城人民广场演出,得到县人民政府的嘉奖。20世纪90年代,省、市
民间舞蹈协会曾派人现场拍摄《早阳龙灯》。1996年,受泰顺县茶文化节邀请参加演出,得
到“蛟龙腾飞”锦旗奖励。该舞蹈至今在仕阳、泗溪等地流行。
三、畲族钉鞋舞
详第八编第三章第三节。
四、八宝灯
罗阳镇南外村《董氏宗
谱》记载:清乾嘉年间,罗阳
一潘姓秀才与一木匠合作,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
题,采集20多首民间小调,配
以唱词;嗣后组织童男童女8
人,教以马灯步法,各执八仙
法器道具,边唱边舞,最后创
作出流行至今的民间舞蹈。
该舞蹈步法为小碎步,有外罗
城、内罗城、鲤鱼上滩、三步
图3-3 八宝灯表演(摄于2015年)
紧、编长篱、交剪梢、四角绕
等阵式;乐器有二胡、小鼓、钹、板胡、三弦、笛子、吉子、更筒、小锣、大锣等。
该舞蹈原组曲共20多段,当代只剩下《大鹏苑》《青铜宝镜》《山坡羊》《戒赌词》
《纱窗外》《闹元宵》《新年》《送郎》《腊梅花开》《鲜花调》《大姐看灯》等11种曲
牌。曲调采用传统的宫、商、角、羽调式,大量使用滑音、前单倚音和上波音;唱词大都采
用七言句体,一般采用前四后三格。歌词内容有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如《腊梅花开》
“先饮酒,后猜拳,杯杯相劝”;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如《大鹏苑》“身背青锋吕崇洋,国
老情筒捧肩上,是神仙”;有描述男女情感的,如《送郎》“送郎送到大门西,双手开门骂
金鸡,便骂畜牲啼太早,拆散姻缘两分离”。唱词内容灵活多变,常按个人或场合的需要,
将某首曲调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
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红白喜庆节日,艺人便自发组织献艺,这种习俗
一直沿袭到20世纪80年代初。清中叶出版的《小慧集》(贮香主人编于1837年),曾选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