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泰顺县文化志
P. 212

第三编 音乐 舞蹈                                          ·149·


                 多首当时最流行的城市小调,其中就有《纱窗外》和《鲜花调》。可见,该舞蹈的音乐是明

                 清小曲的代表,是研究明清民歌的珍贵素材。1952年、1954年、1956年,该舞蹈先后次参加
                 温州专区会演获得好评。当代,该灯舞主要流行于罗阳、岭北、仙稔等地。



                      五、万排抽狮



                      《万排抽狮》是集杂技、戏剧、美术于一体的民间狮舞,清代以来流行于万排、仕阳一

                 带,由清中期村民许氏的高祖首创。该舞蹈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及元宵节期间表演,象征一年
                 来的收获喜悦和来年的风调雨顺。表演时,抽狮师傅通过一根搭在架子上的狮杆控制狮子,

                 在音乐的配合下,通过拉动狮头绳、尾绳及腮绳来操纵狮子,做出蹲卧、搔首、舐毛、伸
                 足、依偎、逗引、顾盼、亲昵、互斗、跳跃、奔闯、翻滚、回旋等动作和相关表情。表演抽

                 狮需要4至6人抬架子,2人轮流抽狮,还有一队民间乐队,总计需要12至15人。20世纪80年
                 代初,万排抽狮队曾被邀到市群艺馆表演。该狮舞至今在仕阳镇一带流行。



                      六、三魁(刘宅)打狮



                      《三魁打狮》创作于清代,是在舞狮的基础上配以武术、杂技等动作来表现喜怒哀乐的

                 一种民间舞蹈。喜——狮子为了采青,不惜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当采得青时,喜形于色;
                 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骚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领会表达;哀——狮子遇到无法

                 解决的困难,便会显露哀伤;乐——狮子在木桩上自由跳跃,落脚抓水,尽显快乐神态。刘
                 宅打狮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打狮师傅活泼、灵巧、轻盈的步

                 法,可以把狮子舞得逼真。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打狮前来助兴。由于打狮的
                 艺人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训练艰辛。该狮舞至今在三魁镇一带流行。



                      七、雅阳马灯



                      据埠下村《林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林养元从罗阳毛竹源村(今毛竹下村)引入《雅

                 阳马灯》。主要道具有2只竹马、2只竹狮子及6盏舞灯,另有头灯、尾灯和4盏定位灯,舞蹈
                 时以彩灯来指挥队形。彩灯造型精致,外形似风铃又像花,色彩浓艳。天黑时,灯笼点灯,

                 跑动时能转动叶子,流光溢彩。雅阳马灯在角色分配上有要求,生骑马,旦骑狮;角色的扮
                 演上还讲究反串,即男童扮演旦,女童扮演生。舞蹈唱腔为古老的高腔,由一人领,众人

                 和,句末伴唱。跑马灯时需经常踮着脚尖,碎步向前或后退,遇到二灯交会时,则互相弓身
                 吸腰而过,有时还需要并脚跳。常用阵式有两扇门、编篱、圆篱、九连环、田螺旋、蛤蟆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