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泰顺县文化志
P. 213
·150· 泰顺县文化志
报葱、老蛇脱壳等30余个。由于山区闭塞,长期以来该舞蹈保持其原生态的特色,舞步、服
饰、音乐唱腔、歌词均带有明代的特点。该灯舞至今在雅阳镇一带流行。
八、串灯舞
《串灯舞》是境内元宵节期间挨家挨户表演的民间舞蹈。据仙稔等地宗谱记载,《串
灯舞》的表演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串灯舞表演人员共需12人,其中吹打手4人,执
花灯8人。演员人员来到某户厅堂后,吹打手敲锣打鼓伴奏,执花灯者边唱边舞进行串灯。
此时东家会将旧年收成的大豆、麦、粟、谷等粮食搬至中堂桌子上,朗诵吉利言语,同时备
红包谢礼。串花灯队形步法有“打圆场”“半月形”“搭地龙”“斜队”“大变理”“小变
理”“翻旋”“运棋花”“单斜队”“平队竖直”等。主要唱曲有交腔调、保贺调等。表演
者身穿红绿短衫,袖、领镶花边,与戏剧服装相似,女穿大红装,头扎红花,鞋头钉有红缨
须。伴奏乐器有锣、鼓、撑锣、唢呐等。该舞蹈至今在县内部分地区流行。
九、兰花灯
《兰花灯》创作于清代,主要流行于县内下洪、上稔一带,系马灯演变而成。主要道具
为12盏灯。每位演员执灯一盏,在丝竹伴奏下组成马灯队形进行表演。每逢春节或迎神时举
行,以庆升平,预示吉祥。
县内至今流行的民间舞蹈还有《蝴蝶灯》《八兽灯》《八仙灯》等,分别流行于垟溪、
筱村、龟湖一带,除道具、服装不同外,其动作等与兰花灯相似。
第二节 舞蹈编创与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县内主要流行传统民间舞蹈,罕见现代舞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初,北方老解放区的秧歌、腰鼓等民间舞蹈传入泰顺县,一度风行。“文化大
革命”期间流行“忠字舞”、语录歌舞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交谊舞、迪斯科、霹雳
舞、拉丁舞等现代舞蹈。该时期县文化馆重编民间舞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赋予时代色
彩。80年代开始,县内现代舞编创进入新时期,以张德华、齐志刚、潘叶霞、夏灵芝、夏妙
清等众多专业人员,吸收民间传统舞蹈精华,编排了众多节目并屡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