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泰顺县文化志
P. 252

第五编 戏剧 曲艺                                          ·189·







                                                 第二节 药发木偶戏






                      一、渊源与传承



                      药发木偶又名药发傀儡,民间称琼花、柴花或放花,甚至简称为“花”,是泰顺县民间
                 举行还愿等民间信仰活动时的高等级礼仪,为《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所载宋人五

                 种偶戏之一。
                      《东京梦华录》多次提到李外宁的药发傀儡,说明宋代烟火技艺专业化分工很细。南宋

                 时期,药发傀儡在临安70余种的傀儡戏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东京梦华录》将“悬丝傀儡”
                 和“药发傀儡”一并归到“京瓦伎艺”中,说明药发木偶和提线木偶在宋代是两门深受大众

                 喜欢的艺术。药发木偶戏于何时传入泰顺境域,迄今尚无确凿史料依据,但从许多零散材料
                 上分析来看,它最大可能跟提线木偶戏在同一时期即宋末传入泰顺境域。药发木偶戏传入泰

                 顺境域后,成为广大乡村节庆日的娱乐方式。几百年来,药发木偶戏不断吸收当地民俗文化
                 元素,并与提线木偶戏相融合,逐渐演变成为广大乡村的民俗活动,在与祭祀有关的重大活

                 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泰顺县药发木偶戏的传承以家族为单位,当代主要集中在大安、横坑和雅阳三地。大安

                 王氏和横坑张氏药发木偶传承11代,横坑李氏药发木偶传承9代,大安周氏药发木偶传自同
                 村的王家,雅阳欧氏药发木偶制作技艺来自福鼎及横坑、大安一带。

                      大安乡最早制作药发木偶的是后垟半山王姓人家。王氏迁基后垟半山距今已有300多
                 年,其第一代药发木偶戏艺人是王立宦,其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立宦,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第二代:王盛世,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第三代:王世镇,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第四代:王圣銮,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第五代:王湛恩,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第六代:王光翼,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

                      第七代:王积题,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
                      第八代:王善开,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

                      第九代:王贻竹,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
                      第十代:王尤义,生于民国14年(1925)。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