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7 - 泰顺县文化志
P. 257

·194·                                   泰顺县文化志


               纪胜》特别注明参与演出的是小儿后生辈。一般认为是幼童在大人托举下表演各种技艺或戏

               剧,因用真人模仿木偶动作,故名“肉傀儡”。当代有研究者认为,泰顺县铁枝疑似失传已
               久的“肉傀儡”遗存。铁枝于明末清初由外地传入泰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雅阳、

               罗阳镇等地盛行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铁枝是当时少数没未被禁止的民间艺术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习惯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铁枝演出舞台越来越小,

               基本淡出演出舞台,只在农村庙会上才偶尔看到。
                    民间称铁枝为抬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

               为一身的民间艺术,它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的精华,形成独特的表演特
               色。铁枝一般在祈福、祭祀时表演,与当地其他民俗关系密切。村民通过铁枝表演,迎春接

               福,祈保风调雨顺。
                    表演时,数名(一般在6名以内)儿童扮演成神话人物,身体固定在四五米高铁枝上,

               铁枝由4人抬着。附近还有4人拿着3米多长的顶部为半环状的铁杆,保护空中舞童的安全。
               儿童或坐或站在铁枝上部设计好的位置上,手持道具,摆出人物造型,酷似戏曲表演的“亮

               相”。乐队紧随铁枝后面,用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在一些演出空间较大、观众较多的
               场合,演员可表演一些较简单的情节动作。






                                                    第四节 越剧





                    一、民间剧团



                    清末,莒江上村夏荣桃为首组建越剧团,为泰顺县最早的民间剧团之一。民国期间,同

               村夏立位继续组织越剧团,取名“大胜舞台”,演出涉足浙南闽东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县内有以习演越剧为主的农村业余剧团14家。1952—

               1955年,每年举办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演出《保家卫国》《三打祝家庄》《互助组的好
               处》《保卫生产》《打渔杀家》《齐正参军》《新事新办》《打龙袍》《白蛇传》《南山

               种麦》《乡长兄弟》《两兄弟》《阿青参军》《拾玉镯》《小姑贤》《苏三》等剧目。1958
               年,业余剧团发展速度加快,至年底共有业余剧团70家。

                    1967年5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公开发表,泰顺县农村业余剧团受到冲击和
               批判,停止活动。1977年,县业余剧团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10月,县总工会职工业

               余剧团成立。是年,共有10多家业余剧团恢复活动。1980年秋,莒江上村聘请嵊县越剧女演
               员仇师傅为导演,组织30余名女青年成立越剧团,在平阳、瑞安和温州郊区等地演出,是县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