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2 - 泰顺县文化志
P. 472
第十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对外交通、多种文
化的交集融合交融及欠发达的经济状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完整传承的重要条件。境内
方言复杂,有闽东方言、吴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及介于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的畲话,
这在全国范围内属罕见。境内人文积淀深厚,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大量民歌特别是畲族民歌
以其完整性及内容和形式的固定性而得到良好的传承。县内共有碇步龙、龙灯舞、钉鞋舞、
八宝灯、马灯、龙凤狮子灯等十多种民间传统舞种。史料记载的悬丝傀儡、药发傀儡、肉傀
儡、布袋戏等多种唐宋偶戏在泰顺均能找到传承的实例,其中药发木偶戏为国内仅存的特殊
偶戏。长期以来,境内人们衣、食、住、用大都自给自足,形成一整套师徒相承、家族传袭
的手工工艺,包括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包括酒类、茶类在内的食品制作技艺、纺织织造技
艺、竹木制作技艺、竹纸制作技艺、陶瓷制作技艺等五大类。丰富而精湛的手工技艺是一种
财富,更是一种文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手工技
艺失传的速度也正在加速。境内许多习俗至今仍带有古老的闽越遗风,婚礼习俗、丧葬习
俗、祭祀习俗、礼仪习俗及生活生产习俗等,有着独特的行为特征。泰顺县人民政府重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对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向上申报。2017年,泰顺县有“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家级6项、省级15项、市级102项、县级150多
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家级3人、省级21人、市级41人、县级200余人;各类非遗传承
基地中,省级12个、市级2个、县级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