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天台山道教史》
P. 63
在帝王的大力支持下,桐柏山宫观林立,高道辈出。主要宫观除桐柏
观外,尚有洞天宫、妙乐院、法莲院、昭庆院、翠屏院等。
洞天宫
又名玉霄峰居、华琳山居、玉霄山居、石门山居、玉霄宫。地处
玉霄峰麓,有平地顷余,四山回合,邃若洞天。东南 3 里处有两石对
峙如门扉,高可数丈,号小桐柏。
据《天台山全志》载:“洞天宫,在玉霄峰上。唐咸通五年(864),
道士叶藏质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十三年,奏为玉霄宫。周广顺元年
(951),朱霄外建三清殿。徐灵府《小录》云:‘道士陈寡言隐于此,
号华琳。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866)书。宋祥符元年(1008),
改洞天宫。有禹钟,高二尺,状如铎。上有隐文。又一大钟,(后)汉
乾祐三年(950)铸。’”(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五《宫观》)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司马承祯到桐柏时,先结茅于玉霄峰麓,
称“玉霄峰居”,自号“白云子”。唐穆宗咸通五年(864),叶藏质来
此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咸通十三年(858),叶藏质重修道场,请唐名
家为之绘制老君像。并在其左右建钟楼、经楼各一座。钟楼上高悬禹
迹寺方丈赠送给叶藏质的禹钟(该钟高 2 尺,重 100 余斤,形如铎),
乾祐三年,因禹钟失盗,遂重铸铜大钟一口。经楼藏唐玄宗开元九年
(721)由桐柏观道士编纂而成的 700 多卷《石洞琼纲》。这是我国南
方最早出现的道藏。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陆潜
为之撰《玉霄宫记》。后梁末帝龙德间(921-923),罗浮山道士厉山木
重写桐柏观众妙台上的三体《道德经》,藏玉霄宫,称玉霄藏。
唐僖宗、昭宗时期,闾丘方远在此修习,远近从学者纷至沓来。
后周广顺元年(951),吴越王钱弘俶又为朱霄外在玉霄宫增建三清殿
一座。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