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天台山道教史》
P. 59

叶藏质诣天台桐柏从冯惟良习三洞经策。后又整理桐柏藏经。为

                  了防火,他在桐柏宫北面的玉霄峰上,找到一座石窟,建斋藏经,号

                  石门山居。咸通十三年(872),奏乞为玉霄宫,懿宗许之。叶藏质遂

                  将桐柏观藏经殿的道书 700 余卷,移藏于玉霄宫,称《玉霄藏》。这一

                  套珍贵的道藏,中和年间(881-885),高道徐灵府曾阅读过。他在《天


                  台山记》中说:“玉霄宫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870)书。

                  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                                                     17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两京秘藏多遭焚烧。肃宗上元年间(760-761),


                  京都共有佛、道经书 6000 余卷。懿宗咸通年间(860-873),重新收集,

                  仅 5000 余卷,散佚不少。地处偏僻的天台桐柏山,道书不但没有损失,

                  反而增至 700 余卷,这是极为可喜的事。

                        总之,以天台桐柏山为基础之一的中国道藏,是道教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


                  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

                  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

                  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灵宝派道士叶藏质费一生心力


                  收集的道藏——玉霄藏,在中国道藏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三、方士柳泌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 21 记载:“丹霞小洞,在(天台)县


                  西北一十五里福圣观东北。旧传葛玄炼丹于此。有仙人拍掌岩。唐刺

                  史柳泌于此收药。今天台观其所止也。”

                        天台观即福圣观的前身。观旁的丹霞洞,有柳刺史宅,号紫霄山



                  17  《天台山记》一卷,唐徐灵府撰。见《大藏经·史传部》。

                                                           59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