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35
第一章 天台高度 | 23
掘地倦来眠一觉,锄头当枕胜珊瑚。
萝葡收来烂熟蒸,晒干香软胜黄精。
二时塞却饥疮了,谁管檐前雪霰声。
无见先睹寿七十,僧腊五十。舍利塔于华顶寺之西偏五十步。有诗赞道:“华
顶之峰,崭绝空碧。下阚沧溟,澒洞潮汐”,“楞伽之指于焉以塞,达摩之传于
焉以得。斯华顶于世间,独峥嵘而高出。”
日历翻到了宋代治平三年(1066),华顶寺改名为善兴寺,此后被火烧掉了
一次,十年后由寺僧宗济进行重修。明代隆庆元年(1567)又进行了一次大修,
一直延续到 1929 年冬天,寺院又遭山匪火焚,僧人四散,1931 年静慧法师在上
海法藏寺延请兴慈大师进行重修,兴慈大师把寺院建筑成西式的穹楼,有着典型
的上海风格。其时,傅增湘游览华顶,有文记之:“方丈兴慈正奔走募金,锐志修复,
延宝之室,改筑崇楼,列屋百楹,巍然大厦,窗户轩明,帷帐华焕,几榻御服,
新异改观,耗金至二十万两,其他佛殿僧庐,亦将次第兴举。末俗浮华,佛地亦
为之风靡,恐智师宴坐佛陇时慧眼不及见此也”。“华顶讲寺”匾额是清代书画
家王震题写的。旁边的门头小匾额是“容大千界”“入不二门”,为兴慈大师的
手笔。
此后华顶寺一直保持完好,1957 年被划归林场管理,僧人被遣散,建筑也
疏于管理,呈现一片破败景象,1989 年重新有专门僧人管理,寺宇兴盛起来,
呈现辉煌。
华顶寺后面的大雄宝殿处,原是林场职工住宿的二层木楼。1957 年,我的
忘年交张谷清,随同第一批林场员工来到寺院,当时,他看见一个名叫坚持的老
法师坐在蒲团上,双目微闭,另一个名叫慧云的小沙弥在擦拭着茶碗。林场给了
老法师小沙弥一个边角小院。他们两个人与张谷清成为要好的朋友。“文革”来了,
他们总是被叫出去勒令交代问题,没开光的佛像也被砸烂了。坚持再也无法坚持,
慧云再也无法慧云,他们在 1969 年一个浓雾的早晨,黯然地离开了,不知所终,
至今想起满眼惆怅。
除了张谷清,我的许多朋友都曾在这里居住,比如研究方言的老学者陈翘先
生,还有一个年轻的名叫纯善的僧人。纯善来自湖北,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我们几个人一起谈文学,纯善还送给我一本香港版的《沈从文小说选》,这本书
直到现在还珍藏着。现在陈翘先生早已作古,纯善也不知云游到哪个角落。
有天中午,我与《天时》纪录片摄制组人员沿外湖村柏树岩岢的山路过来,
到华顶寺已经是正午,正巧山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与法师一起品茶,那茶是寺
院后面葛玄茶圃中摘下来的,精心制作,配上华顶清泉水,情味隽永,席间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