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66

朱
      封
      鳌
      天
      台
      集                                   概  说
      ·
      第
      四
      册

                天台山千峰拱秀,万壑争流。 圣境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山水神秀、佛

           宗道源”之称。 汉代以前,天台山荆莽未开,人迹罕至。 明代释传灯在《天台
           山方外志·山名考》中说:“(天台山)始于刘阮名传,后因孙公赋显。”这话是

           对的。 六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载: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
           采药,迷不得返。 后遇二仙女,将其邀入洞中成亲。 半年后返乡,乡邑零落,已

           历十世。 晋代大文学家孙绰,作《游天台赋》,掷地有声,天台山从此名声大
           显。
                章安灌顶在《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记智者大师在金陵时因感慨当时

           座下“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化道难行,反妨自行,于是决心归隐。 他选择归

           隐的地点是天台山。 他曾说:“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
           《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 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他所说的地记,是指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顾恺之的《启蒙记》等。 《启蒙记》
           在注《游天台山赋》中,曾谈道:“天台山列双阙于青霄中,上有琼楼、瑶林、醴

           泉,仙物毕具。”又说:“济石桥者,搏岩壁,援女萝葛藟之茎。”极为惊险难行。
                本辑记述的是从孙绰《游天台山赋》开始,历代高僧高道来天台山互学互
           修的盛况,以及文人墨客歌咏天台的山水圣境,使之影响更大,以致日本的天

           台宗也受影响而形成了山王(神道)与佛教的结合。 为了让读者对天台山的
           整个风貌和地方特色有一个切实的了解,故有必要在这里先概括地谈一些情

           况。


                                一、关于天台山的地望问题


                天台山的地望,旧时有两种说法:一从整个天台山脉来说;一从主要风景



    ❙158❙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