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70
尊奉,尤为壮丽辉煌,成了道教南宗的祖庭。
朱 三、关于人文方面的情况
封
鳌
天 天台山秀丽的山水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两千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文人
台
集
· 墨客来此游赏。 早在东晋年间,文学家孙绰(314-371)就曾慕名神游,作《游
第
四 天台山赋》。 随后,支遁、许迈、王羲之等大文人,俱策杖来游。 南朝刘宋时,大
册
诗人谢灵运还特地派人伐木凿道,打通了自剡县至天台、临海的山路,以便登
山游览。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来山旅游达到了高潮。 唐代的李白,孟浩然、寒山
子、钱起、刘禹锡、李绅、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等大诗人,均曾来天台山游览或
隐居。 宋代的名宦如洪适、高似孙,曾几、朱熹、陆游等,都是被谴谪来到台州,
而放浪形骸于天台山水之间的。 他们登山览胜,浮想联翩,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佳作,给天台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还留下了太白读书堂、寒岩、明
岩以及大批摩崖石刻等,值得我们瞻仰和缅怀。
明、清时期,由于天台山名声愈来愈大,加之交通便利,来山旅游的人更
多。 其中不少文人是特地来作考察旅游的。 如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1586-
1641),先后两次来到天台山。 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对天台山的山水地貌作
了详尽而独到的考察,写了“游山前后记”,编入《徐霞客游记》中。 此记对今
天的地质工作者仍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清初,吴江潘耒(1646-1708) 在
天台山游览了一个月之后,写成了《天台山记》和《台荡游草》等,对天台山的
每一个景点均作了详尽而细致地描绘,使人们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天台山。
国内外名人士宦的来游,对天台山文化的影响和促进是非常大的。 近人
朱国华(1847-1900) 在《天台志稿·风土志总说》 中说:“吾邑以山水擅名域
内,隋唐间多为道流、释子所栖,有洞天福地之说。 其始占籍者相传为东丁、西
徐、南胡、北顾。 宋南渡以后,士大夫扈跸来浙,慕天台山水之胜,侨寓者多定
居、长子孙焉。”这就是说,南宋以后,天台人口才更加繁衍兴旺,人才犹如雨后
春笋,破土而出。 其中宋代的徐大受、贾涉、贾似道,元代的曹文晦,明代的徐
善述、徐一夔、范理、鲁穆、潘碧天、庞泮,清代的齐周华、齐召南等等,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政治、经济或文学艺术方面,产
生过较大的影响。
❙162❙